2014年06月24日08:55 来源:南方日报
每周二、周四、周日下午是乐队排演的时间。
勤学苦练。
自得其乐。
“节奏稍微快一点”、“大家都拿出精神来”……6月22日下午,雨后的海华社区公园清爽而喧嚣。73岁的王星彰和他的老伙伴们早早已经在公园摆开了座椅和乐器,海华社区民乐队开始了又一次的民乐排演。作为乐队总指挥的王星彰在人群中尤其活跃,不时与乐队队员们展开探讨与切磋。
从2003年组建至今,海华民乐队11年如一日,坚持每周二、周四、周日下午在这里排演民乐。这支民乐队亦是深圳平均年龄最大的乐队之一,50多名成员的平均年龄超过了60岁。而这是这帮老伙计,演绎出了优美的国粹民乐,多次在各种舞台登台表演,成为了深圳群众文化的典型缩影。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我们这些老街坊来自五湖四海,有缘相聚在海华社区。我们是一个流动性很大的群众自发组织,也是一个业余民乐文化爱好者的摇篮,先后培训过60多名老年朋友。我们都是两鬓斑白、年近耄耋之年才成为‘吹鼓手’,但我们‘老夫聊发少年狂’,自娱自乐,老有所乐。”王星彰向记者介绍道。
成长 荟萃知音演绎国粹民乐
作为海华民乐队的元老,王星彰全程见证了民乐队的发展与壮大。
“我是江西赣州人,我的职业生涯有大半的时间是在剧团工作,对民乐的吹拉弹唱非常感兴趣。1995年跟随大学毕业的女儿定居深圳之后,放不下自己的爱好,有时候就会来到海华社区公园弹唱一下民乐,自娱自乐。时间长了之后就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街坊朋友,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人越来越多之后,我们开始合计组织一个社区老年朋友的民乐乐队。”王星彰向记者介绍起了海华民乐队的“前世今生”:“2003年,在新安街道海华社区的帮助与支持下,海华民乐队正式搭建了起来。”
“平时喜欢到社区公园参加休闲娱乐的,以老人居多。所以我们的乐队清一色都是离退休老人,大多数都是随子女来深定居的离退休老人,大家年纪相仿、爱好相同,很快走到了一起。”王星彰告诉记者,由于乐队平时排练的地点固定在海华社区,也有不少成员因为搬家或种种原因不得不退出乐队,但一直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人员流动较为频繁。
68岁的王求东算是民乐队中的“新丁”,原籍湖南邵阳的他当了半辈子的中学校长,2009年退休后随子女来深的他在海华公园遇见了民乐队这一群知己。从小喜好二胡的他再次燃发了心底的音乐梦想。加入民乐队的5年以来,王求东因过硬的音乐素养被推举为民乐队的领队。在谈到民乐队时,他言语谦逊:“我们是一支业余队伍,大多数成员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但是我们都有一颗爱乐之心,都怀有‘自学成才’之志。”
突破 “草台班子”的专业进取
“在我们的队伍里,主要的民乐乐器都比较齐全,拉二胡的最多,还有板胡、扬琴、唢呐、低胡,一些伙计还精通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王星彰向记者介绍道。
一个由中老年业余爱好者组成的民乐团队虽然比不上专业团队,但是这个“草台班子”的专业水准一点也不含糊。王求东向记者展示了乐队厚厚的乐谱,里面涵括了传统民乐、经典老歌等上百首歌曲。每一首曲目乐队都能够熟练演奏。“对于我们这些老家伙来说,谈不上什么窍门,只有勤学苦练。”王求东告诉记者,每周二、周四、周日下午是乐队排演的时间,十几年来成员们基本雷打不动,按时训练,因此也积累了厚实的专业基础。
虽然乐队平均年龄较大,但是这些老有所乐的乐迷们还是打磨出了乐队的默契。这些默契不仅仅来自于音乐,也来自于生活中。乐队成员李大伯告诉记者:“都是街坊邻居,又有着共同的爱好,大家私下都非常友好融洽。在音乐上,在生活中一直都携手互助。哪位老同志身体不舒服,大家都会一起去看望。谁家出了点什么困难,大家也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也正是有这个基础,乐队才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态势。”
要检验乐队的专业水准,就要敢于到大舞台上“亮剑”,王星彰还记得,乐队刚组建不久,就应邀到深圳广为人知的大家乐舞台登台表演,在广受好评之后,队伍一鼓作气参加了当年的鹏城金秋比赛,在好手如云的角逐中一举获得了二等奖的荣誉。这些经历也让民乐队上下信心大振。
如今海华社区民乐队的名声在外,常年有单位慕名而来邀请他们外出演出。王求东向记者展示了乐队近期的参演清单。仅去年第四季度,海华民乐队就参加了8场表演,今年上半年至今,乐队亦参加了6场表演。
思考 民乐文化谁来传承
成立11年的海华民乐队为传承与发扬民乐文化做出了诸多建树。然后,乐队亦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乐队成立至今未能成功补充一些年轻的新鲜血液。
“喜欢民乐的还是以中老年人居多,平时我们都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够加入我们的团队,但是没有如愿。”王星彰说,“这里面有一些客观的原因,深圳是一座节奏很快的城市,年轻人在这座城市打拼的压力比较大,他们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参与到我们日常的排练与演出当中。另一方面,年轻人的审美取向和中老年朋友也有一定的差异。年轻人更多喜欢西洋的器乐或打击乐,对我们传统国粹民乐兴趣较小。我去了不少琴行了解过,到琴行学习的小朋友一般都是学习钢琴、小提琴。教授传统民乐的琴行并不多见,个别琴行会开古筝班,但对比大热的钢琴等项目,学生还是少了。像教授二胡等传统民乐乐器的琴行更是少之又少。”王星彰惋惜地补充道:“感兴趣的人少了,民乐乐器在市场上也在慢慢边缘化,像唢呐这种经典民乐乐器,甚至在市场上都很难买到,有些还得特别定制才有货。”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髓的民乐,与现当代音乐文化的碰撞中日渐式微,让不少民乐队的队员深感惋惜。王求东告诉记者:“我们的年纪都在逐渐增大,有时候想教一下年轻人,把民乐文化传承一下,但已经感到力不从心。想过带一些年轻的徒弟,但是一方面对民乐感兴趣的年轻苗子太少了,另一方面我们也怕自己教不好。”
对于乐队接下来的发展远景。海华民乐队的队员们希望能够继续保持稳定的队伍架构,除此之外,亦希望相关方面能够为乐队提供一个更宽敞的室内排演环境,以便在刮风下雨的时候也能够聚在一起切磋技艺。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们这代人有责任扩大民乐文化的影响,更好地用民乐乐器奏响歌颂祖国、赞美生活的动听乐章。”王求东诚恳地说道。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方晓达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何俊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