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城镇化浪潮中的张槎身影

2014年06月24日08:55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城镇化浪潮中的张槎身影

精彩的游龙表演在汾江河上演。 戴嘉信 摄

当天炎热的天气也阻挡不了观众观赛的热情。戴嘉信 摄

获胜的女子龙舟赛选手高呼呐喊。这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戴嘉信 摄

  上周二,《禅城区2014年公共交通发展实施方案》千呼万唤始出来,12条优化调整线路加上18条新增线路,共30条公交线首次得到了明确。记者粗略统计发现,在18条新增公交线路中有接近一半途经或以张槎作为始末站,以公交系统的调整作为契机,张槎正在全方位融入到城镇化的浪潮中来。

  受禅城西进战略的带动,张槎这座针织名镇在过去两年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一幢幢现代感十足的高楼拔地而起,取代了过去连片的低矮楼房,改变了城市面貌。沿着禅西大道自南向北,智慧新城、华南电源创新科技园、欧洲工业园、广东化工交易中心等产业载体加速集聚,张槎从过去的城市洼地迅速蜕变为新兴产业高地。

  几乎同一时间,文化寻根在这个工业名镇悄然兴起。在此之前,张槎的工业化进程如此彻底,让这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镇街在大部分人眼里成为了针织产业的代名词。随着城市化的到来,一度被工业时代淹没的传统文化再次得到挖掘和发扬,本月中旬,在沉寂20多年后,一场史上规模最大的龙舟赛在汾江河上举行,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视作张槎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

  无论是代表传统文化的龙舟赛复兴,抑或是代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产业载体建设,最终都指向同一方向——即张槎正经历着城市化所带来的蜕变,无论是城市硬件的建设,或者是代表城市内涵的软件打造,正在这里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相辅相成,成为张槎城市化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一个显著特征。

  南方日报记者 孙景锋 实习生 万见

  留住乡愁

  一次别树一帜的龙舟赛

  6月中旬,被烈日炙烤的汾江河面锣鼓震天,39支龙舟队在汾江河张槎上朗村段河面整装待发。在沉寂了20多年后,继去年重启龙舟赛并获得圆满成功,张槎今年再次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龙舟赛,吸引了成千上万名市民、企业家和港澳乡亲观赛。

  与南海、顺德等周边镇街集中在端午节举办龙舟赛不同,选择6月中旬进行龙舟赛,对张槎有着特殊意义,这是第9个中国文化遗产日,龙舟赛对于张槎来说无疑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龙舟赛,在龙舟赛正式比赛以前,作为张槎特有的彩龙表演和金鼓表演,大江村冯氏彩龙成为了观众关注的焦点。大江村冯氏彩龙总长22.8米,共包括68名运动员,设有各式罗伞、彩旗、头牌、高标等,极富张槎本土特色,这种原汁原味受到了观众的积极“点赞”。

  “今年的龙舟赛既复古又现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让人看到了张槎的欣欣向荣。”谭厚河认为龙舟赛不仅保留了张槎特色,同时也体现了张槎向前发展的态势,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一次很好的结合。原籍张槎大富村的他上世纪80年代初就离开张槎到香港发展,经过33年的奋斗白手起家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即便如此,他也依然难以割舍对张槎的感情。

  而作为本土企业代表,吴浩亮认为张槎拥有很多优势,其中就包括深厚的传统文化,龙舟赛的复兴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大江村冯氏彩龙重出江湖,让人看到了张槎传统文化正在悄然复兴。事实上,这几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张槎对传统文化的保育和维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张槎街道党工委书记胡安泉介绍,张槎正与佛科院开展深度合作,委托佛科院课题组对张槎文化进行全面摸底,包括对张槎在祠堂、寺庙、书院、古井等方面的文化底蕴进行挖掘。此外,张槎正筹备成立张槎饮食文化研究会,未来还将打造龙狮博物馆、工艺美术创意园、国际文化社区等多个文化项目。

  “过去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污染了环境,张槎的很多民俗活动日渐式微,但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通过挖掘这些民俗文化,可以提升城市底蕴。”张槎街道办事处主任何战介绍,张槎正在各条村居建设主题公园,就是为了在城市化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下,依然能够保留张槎本土村居文化的特色,成为张槎人的精神寄托,让每个张槎人能够保有一缕乡愁。

  环境宣言

  一场漂亮的环保翻身仗

  传统文化的复兴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张槎日益改善的城市环境,正是这种环境的改善,改变了张槎“脏乱差”的城市形象,提升了文化吸引力。从这个角度来看,龙舟赛的举办除了弘扬传统文化,还是张槎的一次环境宣言。

  “以前的汾江河既臭又浑浊,别说下水,连路过也要掩鼻。现在经过治理后河水变清了,整个张槎又有了碧水蓝天的景色,希望能够再接再厉。”冯顺南是张槎大江村人,作为一名针织企业老板,他亲眼目睹了张槎这几年发生的巨变,充满了感慨。

  而对60岁的谭厚河来说,这种变化来得更明显,“每年我都会回来两三次,像春节、清明这些节日肯定会回来,每次回来都发现张槎有了新的变化,不仅环境变好了,人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更注重文化保育和人的素质提升。”谭厚河对于张槎的变化充满了欣喜。

  在何战看来,港澳同乡对于张槎发展的肯定,是一次巨大鼓舞,“过去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张槎这边的村民到香港去拜访乡亲,但为了让年轻一辈对张槎有更多认识,增加他们的归属感,这次我们是主动邀请他们回来观看龙舟赛,也是张槎的一次自我展示。”

  事实上,此次龙舟赛举办的背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环境攻坚战。为了摆脱脏乱差的城市形象,去年以来张槎街道对环境进行了铁腕整治,通过推进水环境截污工程的建设,实现了对生产、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汾江河水也一天比一天干净,“如果没有前期的治污工作,汾江河还是像过去那样脏,我们也不敢搞这次比赛。”

  本次龙舟赛的举办还得到了张槎各村居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各村为了比赛进行了持续几周的演练,何战认为环境的改善让张槎找回了区域自信心,并在民众和政府队伍中间产生出一种自豪感,而这是过去很长时间张槎所缺失的一块。

  针对水环境的治理只是其中一方面,为了全面提升张槎的城市面貌,张槎还对辖区各职能部门进行了重新组合,成立了城市组承担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职能,通过网格化管理清理多个卫生和环境黑点。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产业,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城市,有什么样的城市才能吸引什么样的人才,我们今年就干三件事,扩园,建城,优环境。”在张槎年中企业家座谈会上,胡安泉指出了环境治理与产业和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通过一场漂亮的环保翻身仗,张槎正在城市化的道路上加速前进。

  产业提速

  城镇化步伐中的张槎速度

  “过去经常开车经过智慧新城,但真正进来看还是第一次。”佛山新媒体产业园副董事长王远江进入到智慧新城后的第一感觉是壮观,园区的整个设计和布局大气磅礴,很难想像仅仅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地。

  如果说龙舟赛让社会民众真切感受到张槎在环境治理上所取得的成就,那么百名本地企业家参观智慧新城、欧洲工业园C区、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三大产业载体,则更多感受到的是张槎在城市化道路上狂飙突进所带来的震憾。

  何战向参观的企业家介绍,智慧新城的总规划面积约1400亩,总建设面积达300万平方,其中中心区规划面积420亩,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累计入园企业已达156家,包括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格力电器、渤海银行、佛山农商银行、广东农商银行等知名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

  此外,包括世纪互联云计算产业园、海湾城等分区在内,智慧新城的总启动面积已经达到1100亩,预计整个项目完成后,保守估计每年将为张槎创造10亿元税收,约为去年张槎税收总额的三分之一。

  在这一系列数字背后,周生勇看到的更多是机会,“这边的感觉非常好,我很早就想在这里买房子,去哪里都方便。”他是三技克朗茨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8年从福建来到佛山和同学一起经营企业,办公地点和智慧新城一路之隔,见证了智慧新城一幢幢恢宏的大厦从农地拔地而起的整个过程,在他看来,这是张槎过去几年发展的缩影。

  “我刚到佛山的时候这里没有多少现代化的建筑,只有祖庙附近有一些房子,现在沿着季华路建起来的很多高楼当时都还是农地,这几年张槎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在产业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背后,是张槎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禅城禅西战略的持续推进。在禅西大道沿线,包括智慧新城、华南电源创新科技园、欧洲工业园、新媒体产业园、广东化工交易中心等产业载体的集聚逐渐形成产业带,推动了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针织产业、生物医药业“五大产业”的快速发展。

  “西部开发为我们展示了发展蓝图,季华路的改造、轨道交通的建设为38.6平方公里的禅西新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何战对过去两年张槎的发展充满了感慨,得益于禅城西进战略的推动,张槎取得了瞩目的发展成果,这背后离不开民众的参与和支持。

  他以通往欧洲工业园的兴业路和江堤路的建设为例,去年张槎用了不到半年时间把两条道路建起来,正是得益于上朗和下朗两条村居的支持,“产业上楼,政府引领,民间跟进,正是看到新一届政府的执行力和决心,才让民众对于张槎的发展更有信心。”

  传统文化滋养城市生命力

  “一届政府改不完一个城市,所以在改的过程中怎样能够把历史的东西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老百姓的乡愁也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很宝贵的财富。”去年底,佛山市委常委、禅城区委书记区邦敏在接受微访谈时表示,城市发展需要更注重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过去两年张槎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这种发展思路。

  “城市化不仅是多建高楼大厦,我们南边已经有一个智慧新城,但那是局部的形态,如果把智慧新城的模式复制到整个张槎,那就会成为一座死城,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禅西新城。”何战对于城市化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城市的形态应该多姿多彩,而不是一味的钢筋水泥,一座城市要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为了让张槎的文化传统在不可阻挡的城市化浪潮中得以保留并发扬光大,张槎正通过与高校、媒体合作,把被历史长河所淹没文化传统进行重新挖掘。

  此外,张槎正在各村居推动一村一公园的建设,并计划对各村的祠堂进行修缮,这一系列动作为的是能够把关于张槎的集体记忆保存下来,让这里的城市形态更丰富多彩,“城市化不是简单地推倒重建,也许以后很多地方会变成高楼,但我们希望能够把城市的记忆保存下来,把这里的乡情延续下去。”何战认为,只有最大限度地保留传统,与城市现代化进程和谐共融,张槎的城市化才算成功。

  “退休后我希望回到张槎来,因为这里有熟悉的乡音。”对于谭厚河来说,虽然在香港打拼多年,并且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但自己的根仍然系于张槎,和他一样,回到张槎成为很多在外打拼的张槎人的心声。

  ■记者手记

  全速前进的

  张槎“列车”

  “经过前两年的积累和沉淀,现在的张槎就像一辆很久没动的列车又重新发动起来,正在全速前进。”何战对于张槎今后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过去两年,随着城市升级的持续推进,张槎通过路网的贯通,打破了过去封闭的城市格局,实现了交通的内联外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土地价值,吸引了一大批产业载体和新兴产业落户,在禅西大道以西逐渐形成一道亮丽的产业带,张槎也从过去的“西伯利亚”逐渐成为禅城乃至佛山的经济高地。

  城市化并不仅仅意味着产业上楼,一幢幢高楼大厦取代原来落后的城市面貌,城市化更多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个城市格调的提升。在资本发达的今天,建设高楼并不是难事,难点在于是否有足够的产业去充实这些漂亮的外壳,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品味是否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转变,通俗一点讲,就是产、城、人是否能够融合发展。

  在过去两年,张槎通过硬件的大量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落后的城市面貌,未来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内涵,需要更加注重软环境的打造。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不能丢,只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生命力最持续的支撑。”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今年张槎投入巨资在每个村打造村级主题公园,通过与佛科院合作深入挖掘张槎的文化底蕴,通过网格化管理改善村居环境。所有这些动作,都有助于在城市化浪潮势不可挡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保持张槎的特色,维系一缕乡情。

  去年,在沉寂了20多年后,张槎龙舟赛再度启航,而今年,龙舟赛更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成为张槎举办的最大规模龙舟赛事,吸引了本地村居和港澳张槎籍同胞的积极参与,这是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也是张槎经过几年的衔枚疾进后,城市自信心的一次集中展现。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正是这种“熟悉感”维持着一个地方的人、事、物,并经过长久的演变成为乡土中国的一种文化和传统。

  城市化让“乡土张槎”这辆列车全速走在“城市张槎”的路上,在这个过程中,张槎努力维系固有的“熟悉感”,传统文化并没有遭到抛弃,反而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与传承,并指引着张槎的前进方向。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