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两区合署 “大部制”改革开全省先河

2014年06月24日08:51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两区合署 “大部制”改革开全省先河

江海、高新合署之后能否快速跟上主城区发展的节奏,令人期待。 陈春花 摄

  “这次不是普通的合署办公,更不是部门的简单合并,而是国家级高新区与县级行政区域合署办公,同时与大部制改革一并实施,这种机构改革模式之新、力度之大,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开先河的”。上周,江门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梁许赞接受了采访。20多分钟他把两区机构改革、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产城融合情况梳理了一遍,然后匆忙赶往下一个接见。

  梁许赞在两区未合署前,曾担任江海区区长,后调任高新区主任。合署后,他再次回到江海区府大院,担任一把手。见证了两区合署前后的转变,他感慨道,这次改革把地方发展活力激发起来了。

  记者发现,两区去年的合署办公,与当年顺德的“大部制”改革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是一场“突袭”会议就宣布改革,同样是减去了近三分之二的机构,而宣布消息的,也是同样一个“操盘者”——现任江门市委书记刘海。

  只是,有了顺德作为先例,江海、高新区这次改革,并未让官场大震动。然而,与顺德有所不同,此次“大部制”改革对于国家级高新区来说,在全国还是首个,两区合署改革后亦成为全省职能部门最少的区。

  合署之后,真的迎来发展曙光?两区分开10多年后再次合署,回归还是创新?高新区能否因此开拓“二次创业”新局面?

  改革路线图

  两天完成干部调整

  “事前一点消息都没有,我当常委都不知道。我记得,当时还在党校学习,刚好是6月17号,就通知我回来开会。”江海区委常委、外海街道党工委书记郑耀强回忆说,宣布合署时,其在高新区任副主任。

  然而,对于这个突出其来的消息,更多人只是感到“突然”,并不“震惊”。因为之前有关合署的消息已在两区传了多年。

  “此前,市政策研究室也有就这个事下来听取部门意见,都听了两三年。当时提合署是以江海为主导,但这次合署是以高新区来主导,模式变了。通俗点讲,以前是高新区并到江海区里来,现在是江海区并到高新区里。”郑耀强说,现在两区合署之后,都是按国家高新区的模式及要求运作。

  这次合署后,两区原本共40多个职能部门被缩减成13个,少了三分之二。人事变动的速度也是飞快,在6月17日刘海宣布消息之后,第二天两区就召开大会,宣布涉及合署办公的部门“一把手”和内设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决定。就是在这么短短两天时间,“大部制”改革完成168名干部的职务任免,13个党政内设机构的干部也全部到位。

  而这也使合署办公看起来像一场早有“预谋”的改革。有江海区公务员坦言,之前听说市里出了三套方案,一直没有下文,大家也不怎么在意。直到宣布那天,大家发现改革早有“预谋”,“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

  半个月13部门挂新牌

  接下来的6月25日,在所有机构干部到位一周后,两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13个党政内设机构常务副职,赴广州开发区(萝岗区)、佛山顺德区进行学习考察。回来一周后,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挂牌仪式举行,同时13个新部门分别挂新牌。从此,一些部门消失了,一些新部门出现了。

  事实上,两区公务人员对机构撤并不诧异。在此之前,已经有太多先行先试的例子。其中,一河之隔的蓬江区率先完成“大部制”改革。只不过,这次“大部制”改革涉及两个区,人事变动更大,因此多少让两区的公务人员有些躁动。

  据悉,由于国家高新区比江海区高一级,原来的副职基本上都是高配。合署之后,领导职数按高新区序列配备,区领导兼任党政部门“一把手”,部分原来区直部门的正职调整为新部门常务副职或副职,原区直部门的副职调整为新部门的副职或业务科室的科长。

  如何平衡几个副职分工问题,如何调动其积极性,做到既能统起来,又能放权,成为合署办公后面临的一大问题。

  “这一年干部任命是非常大的,而且当中出现因为职位要求,有人调任新岗位不久又被重新任命。当中最短的当了10多天的局长,便又换了职位。”郑耀强说,为了理顺关系,某一城管局长职位被调整了三四次,在几个部门之间游走一回。他直言,13个部门人事都进行调整,他有时也很乱,搞不清楚大家的职位。“从这一年磨合情况看,个人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一套人马、两套班子很好解决人心浮动的问题”。

  四个月确定五年发展思路

  合署办公4个月后,两区公布了今后五年发展思路——“加速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三大主要任务。在接下来的10月15日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上,梁许赞向两区副科级干部、各村(社区)的书记和主任、高新区工业园公司及下属公司有关负责人阐述了这一发展思路。

  区政府方面介绍,这个发展思路是根据过去5年两区发展思路和构想而最终确定下来的,“符合两区本身所具备的‘市辖区、城乡结合部、国家级高新区’等特点”。而紧接着,江门市有关部门通过下放、委托等方式,赋予高新区43项市级经济管理和相关行政管理权限。

  “大部制改革,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合署之后,两区将来得到加快发展。”采访中,两区公务员都表示出对经济发展的期待。梁许赞说:“按我们的发展目标,到2018年,实现总产值超1000亿元。”

  据介绍,未来五年,两区将围绕“一个核心区、二个副中心”加快城市基础项目建设。核心区以轻轨江门站和行政小区为中心,区域面积超10000亩,将打造集商业居住、金融、总部经济、休闲娱乐、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商业中心和行政中心,重点配套服务两区。外海副中心加快推进高新区2、3、4、11、12、13号地开发,打造集商业居住、办公、会展、餐饮、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配套辐射高新区。礼乐副中心以广珠城轨礼乐站、利生车城周边区域为重点,打造成江门地区重要的汽车销售商圈。

  作风转变年

  摆脱“区中有区”行政效率提高

  在上周采访的最后,站在摄像机前,梁许赞说:“我带个头,我们区里所有村委会书记或是居委会书记、主任,随时打电话我,随时约我或者我上门去跟他们约谈,一起沟通,实实在在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这也许是合署之后,很多企业主甚至公务人员感受到的变化,体制的理顺,让两区公务员作风悄然发生转变。“这次合署办公,碰上难得的群众路线,让我们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有大提升,使我们的作风上有大的改善。”梁许赞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改革最重要一个转变是,“干部队伍想干事、干好事意识提高了,为群众和企业服务的意识也增强了”。

  事实上,此前因为“两张皮”问题,不只是企业主、群众,连当局领导在工作中也感到各种为难,也会遭遇“踢皮球”。

  “连海路,未合署办公前,江海区负责拆迁,高新区负责融资和建设,但两区都管,最后钱借到了,交不出土地,拆迁不了。”梁许赞说,未合署时,各自站的角度不同,两个人两个脑袋,两套班子两种思路,导致很多项目进展缓慢。合署办公后,“两条心变成一条心,两套领导班子变为一套”,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他以群众呼声很高的麻园路改造为例说,没有合署办公前,一直进展缓慢,“合署后两区干部整合资源,调动村委会的积极性,在规划筹资方面,村民主动让出土地,主动进行自我拆迁,使得麻一、麻二段道路改造加快,预计七月份就招投标”。

  作为常委的郑耀强也有同样的感受。“体制上的‘两张皮’问题,我们在基层感受比较深,有事到底去请示江海还是高新区呢,总是很难弄清楚。特别是外海这个特殊地方,因为整个高新区都在外海辖区内,所以外海办的事,都是面对高新区。”他说,像防汛问题,外海的河流都经过高新区,按道理就是找属地高新区,但是找了又说市政管理,要你去找江海区。“最后大家都发现,问题提得越多,搞得自己越麻烦”。郑耀强当时兼着高新区的副主任,江海区常委、外海街道党工委书记,三个角色加在一起,面对问题更加尴尬。现在,两区合署之后,一切豁然开朗,实现党政机构的高效运行。

  ■延伸

  高新区“二次创业”到来?

  合署办公后,大家对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最为关注。很早就有江门人大代表提出,尽快实现江海区和高新区合署办公,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此次合署之后,高新区是否迎来“二次创业”的机遇?

  “我对高新区的发展充满期待,这几年有基础,接下来要抓大项目,引进更多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进来,我感觉高新区发展应该到了提速的时候。”郑耀强说,他个人之前对高新区的发展觉得非常不满意。“高新区过去十几年,真的是白白浪费了这么多时间。一个国家高新区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他说,之前高新区一直在寻求新发展,到东莞、中山甚至成都学习别人的做法。而其在担任高新区副主任时,也提出“三个大”,即思想上要大解放,要学人家大手笔,体制上大变革,但是“学来学去都不是”,最后发现,因为都是下面去学习,回来改革不了,应该由上层去学人家,应该先把顶层设计做好。

  梁许赞则表示,这次合署,市委、市政府这次的顶层设计合理、科学,将会使得高新区快速发展。据介绍,合署之后,两区提出重点发展三大产业,而这也将是高新区未来发展重点,其中包括以LED绿色光源产业和生物技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电子信息、机电制造、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为主的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以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科技服务、商住配套及金融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今年LED企业反映订单增多。目前封装线有500条,计划到后年增加到2000条。而且,我们争取到2到3年,把LED产业做大,形成产业链条。而生物工程,我们抓住了量子高科,现在礼乐第二期正在动工;现代物流则紧紧抓公共码头,今年9月开始动工,争取到2016年投产,要利用公共码头把整个物流产业做大。”梁许赞分析说。

  南方日报记者 陈春花 通讯员 洪京华

  ■名家专栏

  合署办公,回归还是创新?

  刘志坚

  2013年6月,高新区、江海区再度实行“合署办公”体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方式运作。分分合合,这种模式到底是回归还是创新?

  首先,从实际情况看,江海区(除去高新区外)和高新区的土地面积均只有数十平方公里,属“微型经济体”,发展空间极为有限。特别是高新区,在全省9个国家高新区里是面积最小的一个,综合实力在全国89个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74名。经过20余年的开发建设,土地几乎开发殆尽,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另外,“两区分离”的模式还造成两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张皮现象,对两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均有重大影响。我们可以发现高新区里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社会服务质量较差,严重制约产业升级发展;而江海区则由于招商引资环境及政策的落差,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非常落后。其实,一个城区的发展需要有产业支撑,而现代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更需要城市来带动,两者相互依赖、互促共赢,产城融合便基于此。

  其次,从国内相关发展的趋势看,随着高新区、经开区等特殊经济发展区域的特殊政策逐步普惠化,高新区和行政区在地理位置、发展战略、产业结构、管理模式等各方面的趋同趋势日益明显。同时这种趋同使得在相同地域上的两类区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一场争夺共同需要的稀缺资源的竞争中,并带来了重复建设和协调上的困难,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目前国内高新区和行政区两区融合乃至“两区合一”的情况日益普遍,这种模式为两类区域提供了一个以全局的思维优化配置资源、合理布局产业、共享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平台、实现了互补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制度安排。

  当然,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两区融合发展,需要解决一些关键问题。如定位重点问题,是重点定位于高新区还是重点定位于中心城区?我觉得应该重点定位于高新区,要充分利用国家级高新区的品牌优势,在产业素质、发展质量优先的前提下做大做强高新区,这样的江海区才有与蓬江、新会不同的比较优势,才能特色发展、更好发展。再如行政效率问题,高新区优势是行政体制灵活,而行政区则受到行政体制的许多限制。比如重大事项决策在行政区内不仅政府程序相对复杂,可能还要受到人大等决策程序制约。应努力解决这些问题,让合署后的两区有精简高效的行政运作体制机制,否则将与普通的行政区无异。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