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2日10: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记绥化市北林区农技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张树春
□本报记者 郭铭华
1982年,张树春从省畜牧兽医学校农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绥化市北林区一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农村孩儿、学农学、一直干着农业技术活,一干就是三十年。现在已是北林区农技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的他仍然潜心科技攻关,努力做好农民增收“文章”。
上世纪90年代,北林区的水稻技术还很落后,而当时日本的水稻栽培技术位居世界前列。1994年,作为中日青年友好交流项目参加人员,张树春被省农委派到日本主攻水稻栽培。通过刻苦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选择了立即回国,目的就是为了把先进的水稻生产技术带回家乡,让家乡的农民应用新技术多打粮,生活富裕。不断的学习、实践,走村入户,脚踏实地向广大农民传授新技术、推广新品种,现在的张树春在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技术等方面已有较深的造诣,在农技推广方法上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
平凡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没有创新,工作就没了动力。在实施国家科技入户工作中,张树春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兴福乡大豆种植户种植同样的品种却有着不同的收获,原因是不同农户在应用标准化栽培技术过程中技术到位率不同。为此,他与该村种植户共同研究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成立一个合作组织,以科技为先导,采取“联合体”的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实行统一耕种。2005年成立了北林区第一家以科技为主导的农民合作组织——兴聚农业科技合作社,实行了“六统一分”的经营管理模式。
张树春在农技推广工作上取得的成绩,与他辛劳付出分不开。2006年六七月份间,由于高温、多湿、寡照,北林区有稻瘟病大发生的可能,为了预防这个具有毁灭性的灾害,在长达近一个月的时间,张树春清晨顶着露水,中午顶着骄阳,下地进田,由于长时间的潮湿工作环境,加之劳累,他患上了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症,但他从未间断深入基层下乡指导。蹲下站不起来,站起来又难以蹲下,有时不得不靠同事们拉着才能站起来,扶着才能蹲下去,即便这样,他仍然坚持下乡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农民提供服务。由于病虫害预测预报信息发布及时,广大农民防治得当,那一年的水稻仍然获得了大丰收。
作为一名农技推广战线上的工作者,张树春在技术推广工作中,以技术是否可行、示范效应是否好、群众是否满意来严格要求自己。为了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他走遍全区村屯,邀请省、市技术专家与北林区农技干部认真分析,广泛开展讨论,从市场和生产两方面入手,组织干部职工带头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对全区水稻育苗生产现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开拓创新,大胆在秦家等水田乡率先示范推广水稻高台大棚旱育秧技术、智能催芽技术等。从此,以水田生产为先例拉开了北林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序幕。
成绩、荣誉都属于过去,张树春始终坚持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为农业增效、为农民增收奉献我自己的一份心、一份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来源:黑龙江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