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2日05:00 来源:山西日报
据新华社电 21日起,各地开始陆续公布2014年全国高考成绩和录取分数线,新一轮引人关注的高考招生录取工作正式拉开帷幕,而自恢复高考以来一直实行的“分批次录取”高招方法也再次引起讨论。
不少家长、学生和专家认为,高考招生“分批次录取”的做法源自计划经济时代,应予调整。学校平等拥有招生权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自主选择相应的学校,高考改革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来,每年全国有大量的“准大学生”因录取结果不理想而放弃进入大学。为什么那么多人“考而不上”?究竟是考生浪费了计划,还是计划限制了考生的选择?
网民“快乐CUIFEN”的感受或许很有代表性:“高考志愿填报真是复杂,研究了两天还是迷迷糊糊。看似分批多次填报,有了更多机会,实则还是步步惊心。第一志愿没录取,二、三志愿的重点院校也不要你。而导致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分批次录取”的高招办法。
不可否认,在计划招生时代,分批次统一录取有一定的合理性,使国家得以集中力量先建设起一批好学校,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但目前这种制度所依赖的时代背景已然变化。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曾建议取消高考招生分批次录取。他认为,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这一“指令”性质的录取制度,造成了高校失责、学校分层、生源固化等问题,也直接引发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质疑。尤为明显的,是录取机会的不平等。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也在两会期间发声,认为高校分批次录取的做法,无论从招生工作效率,还是教育理念来说,都需要系统反思,并应成为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因此,高考分批次录取改为“同批次录取”,或许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让所有高校,包括公立大学、民办大学、高等专科院校以及各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站在一个平等的起点上,实施和完成各自的招生计划。各类学校凭借自身的办学实力和教育特色吸引优秀生源,通过科学的招录程序来确保招录过程的公正、公开和公平。”王战说。
录取不分“三六九”等,并不代表着招生“一窝蜂”“一锅粥”。而是要促使高校用办学特色和不同的功能定位来吸引生源,实现“单一”到“多元”的综合评价。
“高考改革的核心,应是评价制度的变革。”上海闸北区第八中学校长刘京海说,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教育领域已基本达成三项改革趋势性的共识,那就是:高考成绩只是评价标准之一而不是唯一;高考录取要体现高中阶段学业水平;健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高考录取刚性标准与多元评价的有效结合。
“只有学校和学生双方,能够平等自由地选择,才能保证真正的公平公正。改革分批次录取的招生模式,能有效减少高考录取的中间环节。中间环节越多,双方越是被动,公平的把握性就越小。”蔡达峰说。
(来源:山西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