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世外桃源”尼泊尔

2014年06月21日09:13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世外桃源”尼泊尔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凭窗远眺的一家人。

尼泊尔的建筑极富特色。

在尼泊尔,随时随地都能听到音乐。

尼泊尔的汽车文化让人大开眼界。

尼泊尔的校服非常讲究。

  本期导读

  尼泊尔近80%的人口务农,若论经济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尼泊尔被联合国列入最穷的国家之一。但是,如果用上世纪80年代末不丹国王提出的“国民幸福总值”的概念去衡量,南亚小国尼泊尔、不丹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2013年8月,初来尼泊尔,迎面扑来的是其浓烈的宗教氛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数不清的神庙与寺院、虔诚的普通信徒与苦行僧、空气中永远弥漫的香火气息与铜铃法器发出的叮咚声,这一切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个国家处处存在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仿佛尼泊尔的那只无处不在的佛眼,洞察着苍生。

  尼泊尔人仿佛一个个天生就是艺术家,他们以别具一格的创造力,诠释着对于生活、审美、色彩的理解和追求。尼泊尔的艺术,犹如女性身上的纱丽,明亮又飘逸,而尼泊尔人的生活,犹如他们额间的“蒂卡”(吉祥痣),神秘而多彩。

  1

  广场上人山人海

  当黎明的晨曦刚照进尼泊尔的千家万户时,人们就开始了对不同神灵的敬拜。男女老少携带着奉献给众神的贡品,走到屋前房后就近的神塔或祭台,或走进街上古老的寺庙,在神像前敲钟、点油灯、掷谷物、钱币或者花瓣,往神像身上涂抹各色颜料,将吉祥痣点在前额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把早晨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神灵。

  有一天,天蒙蒙亮,我就去加德满都的杜巴广场走了一趟。我爬上九层基座、三层屋顶的Maju Dega神庙。出乎意料的是,脚下偌大的广场上已热闹非凡,人流穿梭,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这是一般游客看不到的尼泊尔的“清明上河图”。各色人等怡然自得:有人前一天晚上就和衣睡在神庙屋檐下;有人正脱鞋进入神庙,向神明上贡;有人围坐在神庙的高台上,晒太阳、闲聊;而卖花的大妈面前铺满了金灿灿的万寿菊串成的美丽花环;卖菜的小贩从容地整理着自己摊上的菜,菜不是论斤而是论堆卖的。没有叫卖声、没有讨价还价的争执声。这里的人们都悠然而安静,沐浴在清晨暖暖的阳光中。

  最神奇的是,从广场延伸出去的大街小巷里,走出吹打着各色乐器、穿着各种服饰的团体,他们举行着仪式性很强的小规模游行,仿佛过节一般。他们的身边,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举着相机或手持《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的游客,等生意的车夫。还有鸽子,它们或在广场上空盘旋翱翔,或扑哧扑哧飞到跟前啄食,或在神庙屋檐下悠闲地沐浴阳光。广场自然形成了一片热闹的市集,是鲜花和蔬菜的巴扎。与其说这是皇宫广场,还不如说这是当地人每天过日子的大客厅,这里是尼泊尔人宗教与文化生活的缩影。

  最近有一篇报道称:尼泊尔一地方政府为阻止当地居民在新建的政府大院围墙下随地大小便,出奇招在墙上贴满神像画。由于尼泊尔人普遍敬畏神灵,所以在政府大院周围便溺的人数大为减少,收效甚佳。

  尼泊尔每年各种节日多达300多个,国家规定的法定放假节日超过50个,大部分以宗教庆典为主。我们这次旅游途中,在纳加阔特、巴德冈、加德满都遇上了“神牛节”(Gai Jatra)。人们几乎倾城而出,人山人海,但很有秩序。尼泊尔人,特别是穿着纱丽的妇女,在家门口或席地而坐,或沿街伫立,或谈笑风生,或递水送食。孩子们无论男女,游行期间最是兴高采烈,可以举棍互击,啪啪有声,但不伤人。

  除了人,动物的幸福指数也很高。无论是杜巴广场的鸽子,还是博卡拉的乌鸦,无论是庙里的猴子,还是满街的牛和狗,它们都享受着神仙的待遇,有供奉的食物,还有各自专属的节日。

  2

  “静止的艺术”——木雕

  尼泊尔的建筑极具特色,被誉为“静止的艺术”。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保存完好、具有浓厚尼泊尔民族风格的建筑。比如帕坦的千佛塔,用9000块巨型陶砖砌成,每块都刻有释迦牟尼佛像,既恢宏又美丽。

  木雕被视为尼泊尔的骄傲。2010年上海世博会尼泊尔国家馆共有门窗约200件,所有的门窗完全是用传统手工雕刻完成,沿承了尼泊尔13、14世纪时期的传统技艺。如果四五个人共同制作一件门窗的话,差不多需要20到25天左右。著名的古代建筑工匠阿尼哥是尼泊尔的国家英雄,他在北京也留下了一件伟大的杰作——白塔。

  在尼泊尔,不论是历朝王宫,还是百姓居家,建筑门窗上都有精美的木雕,花纹鸟兽,别具一格,做工灵巧透剔。雕有孔雀形象的“孔雀窗”和巴德岗老王宫的55扇窗,都是堪为典范。

  在这样的本身就是艺术品的窗户中,突然探出一个或几个脑袋,或青春稚气,或饱经沧桑,仿佛古老相框中出现了活灵活现的人物。尤其是当窗中人是一位青春少女的时候,那就更显得极致的娇妍了。难怪尼泊尔的活女神库玛丽每日在规定时间在窗口露面,受人瞻仰求卜。善男信女以其喜、怒、哀、乐的表情,卜测吉、凶、哀、乐。

  钱钟书先生说:“窗可以算是房屋的眼睛。”巴德岗神牛节那天,许多人家都涌到了自家的窗口,在楼上看风景、看人生百态。这让我想起了“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21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一《断章》:“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无数个“你”,无数个“楼上人”,共同组成这个世界,貌似彼此独立、无关,都过着自己的生活,犹如“断章”,实际上互为一体,相依并存。在某一个时间点,偶然或者必然,你我相逢,离开,装饰着彼此的“窗子”与“梦”。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神奇。

  3

  “流动的艺术”——音乐

  只要见到尼泊尔女性,就可见到纱丽;见到纱丽,也就见到了流动的艺术。尼泊尔女性肤色略显褐色,衬着轻盈曼妙的传统服饰纱丽,加上顾盼神飞、深邃的眼神,便散发出一段令人浮想联翩的南亚风韵。

  除了纱丽,音乐是尼泊尔艺术和生活的主动脉,是人生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伴奏。尼泊尔是一个乐器的王国,好像人人都是乐器特长班出生的。男女老幼,各个阶层的群众,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无论城市还是乡间,从凌晨到深夜,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音乐。

  在博卡拉,去鱼尾山庄(Fishtail Lodge)的码头途中,我们遇见了拉琴拍鼓的两位尼泊尔民间音乐人,他们边演奏、边唱歌,一曲Resham firiri,表演得如此投入、如此动人心弦,令在场的各国听众完全沉浸其中,甚至翩翩起舞。

  我从第一次听到这首情歌的时候就被其简单淳朴的旋律深深打动了。这首歌的地位相当于唱遍中国大江南北的《茉莉花》。整个音乐非常有节奏感,旋律简单,反复吟唱,很是朗朗上口,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尼泊尔神秘、独特的民族风情。演奏这首曲子的乐器是萨伦吉四弦琴,伴奏的是双面手鼓多拉克鼓。卖乐器的小贩遍布尼泊尔,他们边走、边拉、边唱,技巧纯熟,常常令人驻足聆听。

  据说,尼泊尔主要从事民间音乐活动的艺人被称为达曼依和盖雷。达曼依平时以裁缝为职业,组织成队,各自穿着统一服装走村串户。每逢宗教节日和民间喜庆活动,他们便被雇去奏乐助兴。盖雷原是18世纪时的宫廷乐师,19世纪后沦为流浪艺人。他们善唱抒情歌曲、叙事歌曲和宗教歌曲等。我觉得奇怪,尼泊尔有这么多的裁缝和宫廷乐师吗?

  由于地理、历史及民族等多种因素,尼泊尔大体上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民间音乐:山区音乐与平原地区音乐。山区音乐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多使用二拍子,西藏音乐的影响较为明显;平原地区的音乐主要是六声或七声音阶,有大量的复拍子和装饰音。民间歌舞曲是常见的体裁,受印度音乐的影响较多。有些歌曲类似中国的民歌,听起来很熟悉,但是特殊的滑音却又把感觉带向印度,甚至东南亚泰、缅、越的情调中。

  4

  惊世骇俗的汽车文化

  响彻尼泊尔大街小巷和城乡马路的汽车喇叭声,高亢而充满旋律,嘈杂但不单调,不但不会令人感到烦躁,反而大多数时候还成了一种享受。尼泊尔车辆发出的这些喇叭声,有点类似我国早期三轮车的气喇叭,最简单的音符就是“咕呱、咕呱”。你根本想象不出司机们居然可以在车流中,按出各种美妙动听的音乐般的旋律,最神奇的是,每段旋律的力度和音调都不同,此起彼伏。

  整个尼泊尔,所有的车辆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交响乐团,时而是圆舞曲、协奏曲、奏鸣曲,时而是进行曲、幻想曲、小夜曲,更有变奏曲和小步舞曲……我在想,这些司机究竟需要怎样的素质,才能创造出如此有特色的旋律?都是音乐院校转行的吗?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那些花里胡哨的汽车“脸谱”和“文身”。一到樟木,还没出国界,你就可以从尼泊尔开来的各式各样的TATA车上,感受到尼泊尔人的艺术热情和幽默感。但凡货车和大巴,车身上几乎没有一块空白之处,无一例外画满了手绘的五彩缤纷的图案和文字,绝无雷同,就像在尼泊尔你找不到外墙设计一样的楼房一样。

  从加德满都到博卡拉几个小时的塞车之中,那壮观的汽车长龙,简直就是免费的综合性的绘画长廊,堪称世上绝无仅有: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有之,未来派、达达派、抽象派有之,还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每辆车都个性张扬,为了吸引眼球,极尽所能。有些车身上写着:“渴望我的爱”,或着“苦于无时间恋爱”,有的干脆写着“Love is name,sex is game.(以爱之名,其实是性)”

  尼泊尔人开车极为彪悍,但个个车技一流,用“胆大心细”一词来形容再恰当不过。走过从樟木到加德满都这条路,才知道它也有貌似川藏公路的惊险。一面是万丈深渊,一面是山壁泥泞,两车相遇,相差只在毫厘之间。乘客看着心惊肉跳,司机却镇定自若。

  尼泊尔人坐车更是让人捏把汗。车子常常连门也不关,乘客经常在敞开的门口吊着,大半身子都露在外面。司机也疯狂,驾驶室索性不要门窗。也许是交通条件使然,也许是天性喜欢冒险,年轻人喜欢一上车就爬到车顶看风景,唱歌弹琴,谈恋爱。

  从号称“喜马拉雅山脉观景台”、海拔2100米的纳加阔特(Nagarkot),到“信徒之城”、海拔1400米的巴德冈(Bhaktapur),我们特意选择了像当地人一样坐一回车顶。约20公里的蜿蜒盘山公路,汽车开得左摇右晃的,我们呼吸着印度洋吹来的新鲜空气,欣赏着360度全景视野。一车顶满满当当的人,敲着鼓,唱着歌,很是惬意,非常拉风。汽车呼啸着上坡与下坡,,异常过瘾。最绝的是,售票员还可以从侧面轻松上到车顶,逐个售票。车顶上前排的乘客,还时不时要拨开树枝、避开电线。这是我一生从未体验过的,感觉就像在奇特旺骑大象,我们简直就是在“骑”着公共汽车驰骋呀!

  5

  优雅讲究的校服文化

  尼泊尔并非处处是天堂。正如我们路上遇到的一位瑞士志愿者所说的:道路是他20年前骑行尼泊尔时中国人修的,现在已尘土飞扬,年久失修。城市街道没有一条像样的,卫生状况更是不容乐观,电线如蛛网一样杂乱无章,乡村陆路交通欠发达。但就在这滚滚尘土之中,无论是穷乡僻壤还是都会中心,总能见到面带微笑、彬彬有礼、神采奕奕的学生。他们穿着笔挺的西装校服和锃亮的皮鞋,打着整洁的领带,三三两两,让人眼前一亮。像诗人庞德说的:“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尼泊尔人的幸福,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的,无法掩饰。他们不仅自己觉得幸福,而且觉得下一代更幸福。尼泊尔重视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不论出身和门第,都可以接受到免费的国民基础教育,直到高中毕业。尼泊尔共有各级学校3万多所,在校学生6百多万人,85%的学龄儿童上的是公立学校。这对于一个拥有2千多万人口的国家来说,比例还是很可观的。

  校方规定,学生必须统一穿校服,必修一门外语(尽管是口音很重的印度英语)。据说,统一着装是为了防止学生受种姓制度影响而互相歧视。不管是学费、校服、还是校车接送,都是由政府买单。虽然公交车拥挤不堪,但校车却非常规范,一人一座,从不超载。

  从学生踏进校门开始,校方就是按照绅士和淑女的标准来培养他们。尼泊尔的校舍环境很差,但学生校服却是一流的,典雅的色彩组合,合体的剪裁,精心的做工,完美的搭配,明显受英式传统影响。上装都是衬衫,秋冬套上英国风格的鸡心领毛衣或毛线衣,有的打领带或系领结,配白色或深色长统袜,女生穿着漂亮的裙装,讲究得就连辫梢上的蝴蝶结也不放过,让人赏心悦目。

  在尼泊尔各地,我经常可以看见脸庞略黑却穿得一丝不苟的学生们,或姿态优美地行走,或优雅地等车,或是快乐地走进低矮泥房的校舍。牵着孩子上学的母亲穿着传统纱丽,孩子无论多小,都着西装或西裙。可见学生无疑是最受保护和重视的群体。这道校服构成的流动风景线总是刺激着我们的眼球和心灵。

  不记得是谁说的:高雅的服装必然融合了高雅的思想和情怀,融入了人类对于自由、爱的深深探求。我以为这是至理名言。

  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未来怎么样取决于我们给了他们一个什么样的现在。

  ◎风物辞典

  尼泊尔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北邻中国,其余三面与印度接壤。国土面积约为14.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800万,首都为加德满都。尼泊尔人86.2%信奉印度教,7.8%信奉佛教。尼泊尔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印度教与佛教在此和睦相处,并行不悖,人们往往同时崇拜两种宗教的神,这种现象在世界上是极为少见的。

  专题撰文/摄影 登围墙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