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0日09:08 来源:南方日报
资料图片
联东U谷项目所在的大金智地高端产业服务区效果图。未来,大金智地将建成南海西部的“城市客厅”。资料图片
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南海西部未来之路,既需市场的支持和参与,更需市场的检验和认可。
就在5月14日,“联东U谷”园区项目在丹灶正式奠基,被视为南海西部园区经济转型的龙头项目之
一。近日,本报记者跟随南海区前往北京联东集团总部考察。从此行南海政府与未来龙头企业的对话和互动之中,可一探南海西部片区产业突围的战略考量和未来路径。
●撰文:黄艳姿盛正挺
低效集群经济怎么转型?
建议政府做好平台,而非切分土地至企业
园区经济转型的背后,是土地利用模式的转型。作为最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之一,南海的土地开发强度已近50%,但其中不少为低效用地。具体到南海西部,记者掌握的一个数据是,目前,南海西部片区可建设用地占其总面积仅为35.8%,而全区这一数据约为50%。在此情况下,如何减少土地闲置与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南海西部尤为迫切。
邓伟根:关于土地的集约化利用问题,南海的低效用地确实比较多,亩产税收别说10万,很多3万都到不了。在南海西部,我们正在改造和提升低效的工业园,让产业上楼,提高土地利用率。像丹灶联东U谷项目地块,就是清退了一批陶瓷厂后,才腾出的空间。
在南海,新增的建设用地很难很“贵”,几乎没有指标。如何把这些低效用地转过来?
刘振东:土地浪费和土地闲置的问题,在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像上海,104个工业园区,760多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中,就有300多平方公里的低效用地。上海出台政策,推进低效用地的二次开发,但难度很大,全市定下的目标,也仅是每年5平方公里。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一般
来说现在大部分企业的辉煌期在十年左右,十年后高效益难以维持。但土地是稀缺资源,企业在拿到土地后不会轻易放手,即便是效益不好,也会等待政府的“二次开发”,利用差价再赚一笔,这是普遍现象。
我们现在的园区开发模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园区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即便是买下某个单元,也做不了个性化的改动。就跟写字楼一样,就算卖出去,之后也会再返租给我们,重新投入市场。所以可能十年后这一批企业效益已经不是很好,但结果可能是换一批企业,而不会闲置。
为了土地不被浪费和闲置,建议政府尽可能做平台而减少将土地分切给单个企业。政府重点选择好平台,把握好平台的品质和提供的服务。
从“满天星星”到“创新驱动”如何实现?
“联盟”为主一个联东就是一个大企业群
从工业园到科技园的转型,最终是为了实现创新驱动。南海民营经济发达,但一大特色是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从“满天星星”到“创新驱动”,应该怎么走?
刘振东:一个国家真正的经济基础,是高端实业,但实业要创新,大部分真正高端的核心技术依赖外国。最近,我看到国内各地越来越务实,虽然房地产仍然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但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日渐清晰地认识到,只有把实业做起来,中国才真正起来。
现在中国很多地方鼓吹总部经济,但实质上总部经济就是写字楼经济,背后是生产企业远离城市中心后,需要有一拨高端人员在城市办公。要发展总部经济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非常大量的实业经济存在,才会有此需求;二是要做总部经济的城市,一定要有区域影响力和辐射能力。现阶段国内真正需要总部经济的城市,可能就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这几个地方。对于南海丹灶来说,未来或许是很好的总部经济集聚地,但目前来看,更重要结合实际,引人进来,让园区活起来。
梁环宇:在引人、引企业方面,目前我们的招商目标是“28原则”,即20%面向大企业,80%定位中小企业。其中大企业,我们和政府联合,实行让利招商,形成园区的品牌效应、主导产业和税收拉动;对中小企业则设置合理的行业门槛和税收要求,形成由大企业带动的产业链条,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邓伟根:南海是典型的草根经济,满天“星星”,没有什么“月亮”。目前,我们明确民营企业是发展主体,提出“南商再出发”,这跟联东的理念和发展目标吻合,一个联东就是一个大企业群。
联东奠基进驻南海,走出了好的一步。南海目前有14万工商登记主体,其中有3万多家工业企业,奠定了地方藏富于民,存款3千多亿,城乡居民存款1700多亿,我们叫草根经济。所以当前,我们提出实体为主、民营为主、联盟为主,不过度提倡房地产和建总部。
中国要靠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市场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丹灶只是一个开端。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