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0日09:08 来源:南方日报
丹灶仙湖鸟瞰图。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南海西部探索生态型“产城人融合”的路径。
“走向大市场、绽放最岭南”研讨活动持续引发热议。5月16日,以“岭南文化视野下的新型城镇化”为主题,“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等四位专家学者的对话会吸引了超过100家企业进场互动。来自企业和市场的力量,
■释义
区域突围之路。西部要突围,产业先破题。南海西部未来之路,既需产业的核心驱动,更需市场的检验认可。
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时任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任俞进:
聚产聚人探索生态型“产城人融合”
“岭南文化视野下的新型城镇化”专题研讨活动,让西樵山及其所在的南海西部片区再次成为舆论的关注焦点。
当前,南海西部处于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未来的突围之路怎么走?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西南海如何走出一条特色路径?
就该区域的战略抉择、产业驱动、市场开放、文化传承等问题,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时任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的俞进应邀接受了本报采访。她说,南海西部片区下阶段将以文旅为主题引领,加快产业和人气的集聚,探索生态型“产城人融合”的路径。“岭南文化的传承,既需规划引领,更需市场、社会共同的参与,最终建设一个让人有归属感的家园城市”。
战略抉择
文旅主题引领,集聚产业和人气
“过去几年,我们做了大量基础性的探路工作。”俞进说,南海西部目前正处于“初步成型,蓄势待发”的阶段。对于南海西部近三年来的发展重点,她概括为“规划引领、交通先行、城市初显、产业进步、文旅活跃”。
以此为基础,南海西部期待走出一条基于自身实际的突围路径。与南海东、中两大片区相比,她认为周边区域的发展路径虽有不同,但从本质规律上是相通的,都是要追求“城市功能集聚、产业核心驱动、人口持续带动”。
“以文旅为主题引领,加快产业和人气的集聚,实现产城人生态型融合发展。”她表示,这一突围路径,是根据西部的环境容量和土地容量作为基础而得出的研判和定位。
目前,南海西部片区可建设用地占其总面积的35.8%,而全区这一数据约为50%;其中,集体建设用地面积占西部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6%。去年,南海西部工业总产值占全区16.45%,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区14.6%。“我们面临着土地容量偏紧、现有集体土地产出偏低、原有传统产业布局分散等挑战。”
“虽然挑战很大,但前景不小”。她说,西樵、丹灶、九江三镇目前仍保留着较好的生态环境,岭南文化特色鲜明,在省中旅“南海湾”、国艺影视城等文旅龙头项目的带动下,作为优势产业的文化旅游产业前景可期。
产业驱动
精一优二引三,打造“一街三园”
但一贯以文旅资源闻名的南海西部,不只有文旅产业。在总体产业格局中,第二产业将和文旅产业一起作为驱动未来发展的“双核”,以此走“精一优二引三”之路。
其中,“精一”的一个体现是,西部三镇坐拥大量的水产养殖业,未来将高水平整治鱼塘,提升养殖业;同时适度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而“优二引三”是一个系统工程。为改变当前粗放、低效的产业发展现状,破解土地偏紧等课题,俞进表示,西部产业发展要走园区化发展,打造“一街三园”,即佛山文旅街、一镇一科技园。“佛山文旅街既是宜居的城区,也是风景优美的景区,同时还是适合文旅产业集中落户的园区。”俞进表示,文旅街将是南海西部城市更新的集中体现,并将带动西樵城区及丹灶、九江城区逐步呈现岭南城市风情。
5月14日,联东U谷·佛山南海国际企业港
项目奠基,为西南海带来新的园区运营模式。“在科技园开发运营上,丹灶已经先行一步,其背后代表是从工业园到科技园的转型。这对西樵、九江有借鉴意义。”她同时透露,西部管委会目前正在进行科技园区产业规划,每个镇的科技园都将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将对区域内集体工业用地的升级改造进行配套专题研究。
放在区域内产业格局中去看文旅产业,她认为“文旅产业既造环境,也将为第二产业引进人才。”
市场开拓
开放联动周边,人气就是市场
城市与产业的集聚,都需要人气的支撑。南海西部三镇目前常住人口约为60万,相对偏少。如何为区域转型发展注入可持续的消费动力,成为西部急需解答的关键课题。
“人气即市场。”俞进说,关于市场开拓,南海西部将围绕“开放、联动、错位、互联”四个词来做足文章。
首先是以开放型的规划,把自身融入大市场,“规划格局越大,市场空间越大”。
其次是联动周边,从竞争走向竞合。今年年初,南海西部片区将其规划定位深化为“佛山文旅绿芯”。其中,“一芯两脉”首次提出,将以“南北脉”整合内部三镇资源,以“东西脉”和“3+3”格局联动禅城、高明等周边区域,“兄弟抱团,其利断金”。
“当然,联动的关键还是错位发展,做好自己。”她说,南海西部一定要加快建设“有文化味道,有岭南乡愁”的城市集聚形态。
“互联”是另一个市场拓展的重要路径。为创新市场营销,南海西部正在开发“智慧旅游”平台,拟将分散在各个镇的景区、景点、酒店和旅行社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和电子商务做推广,“用互联的技术和理念,实现市场联动,企业联盟”。
文化传承
留住“家园”与“乡愁”,见物更见人
去年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镇化。不久前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更将“文化传承,彰显特色”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七大基本原则之一。身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南海西部将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传承文化?
俞进认为,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性格和灵魂,传承、彰显文化首先要解决千城一面的问题,做有特色的城镇。“城市形态要有岭南文化特色,乡村能保留固有的生活状态。”
在她看来,目前正在建设的听音湖片区将是岭南文化特色的展示,而西樵松塘翰林村则是传统文化代际传递的典范。
她表示,下一阶段,南海西部将加强总体规划指引的制定,把文化评估作为规划指引的重要环节,让岭南文化通过城镇形态呈现出来。
“另外,文化是一种思想深处的认同和归属。”俞进说,前30多年的发展中,只重视经济指标的提升,而忽略了人的内心感受,“见物不见人”;南海西部的新型城镇化将要留住岭南的“家园”和“乡愁”,让思想和物质共同发展。
她同时也指出,文化的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理解和参与,建立起对岭南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对话人物
邓伟根: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刘振东:北京联东投资集团董事长梁环宇:北京联东投资集团常务副总裁
联东U谷将带来什么?
产业综合体“科技化”,科技综合体“总部化”
就在上周,“联东U谷”园区项目正式奠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发展模式,“野蛮生长”的乡村工业园遍布南海各个角落。当前,在南海西部片区,过往低效的工业园正在面临改造提升,被视为开启园区新时代转型之作的联东U谷,将为南海西部带来什么改变?
梁环宇:到目前为止,联东集团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23个城市投资建设了47个园区,总建筑面积超过2000万平米,入驻企业3600多家,连续3年在全国产业园区排名中位列第一,品牌价值达到32.53亿。
我们的模式简单归纳起来,就是围绕产业微笑曲线的各个环节,做相应载体,提供整体开发和持续运营的解决方案,通过服务园区企业和政府这两个主要客户来创造价值。其中,对于园区企业,联东U谷帮助其快速投产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以及资产增值;对政府,则为其提供土地集约化利用、产业集聚、二次税收(开发税收和产业税收)以及灵活的退出机制等,实现区域的持续产出。
目前,联东的产品主要有三种形态,即产业综合体、科技综合体和总部综合体,
分别作为二产、2.5产业和三产的载体。
刘振东:我们提出一个理念,即产业综合体科技化,科技综合体总部化。为什么这么提?十年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及资本、价格的压力,现在的产业综合体生产环节会迁走,留下的可能只是科研和办公。这时可能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当时的业态规划没有满足科技的水平,这个建筑就变了一个垃圾产品。现在的中关村就处在这样尴尬的位置,已经变成城市,但中间还有厂房,即便是强行改造,城市形态也不好看。
所以要提前做好十年后的工作。如产业综合体,目前我们在建的项目,从外立面到功能再到内核,都要达到研发的业态标准,虽然这样一来成本会大幅提高,但能解决未来十年的问题。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