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南北轴:探究一条轴 背后的文化肌理

2014年06月20日09:07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南北轴:探究一条轴 背后的文化肌理

西樵山脚的万亩桑基鱼塘。以水为脉,串联起西部三镇的文化、产业与城市。

  从北部位于丹灶的康有为故居出发,往南走是西樵山上的明代四大书院与清代三湖书院;再往南走,即可发现朱九江故居坐落于此。一条串起岭南理学历史人物和遗迹的轴线,隐隐呈现南北向分布。

  岭南理学文化的这条南北轴线,是南海西部整个“南北轴”的一个典型缩影。

  在今年初的南海西部片区分区规划深化研讨会上,南海

  ■释义

  南北文旅轴。贯穿丹灶、西樵、九江三镇,一条轴串起岭南文化多个经典地标。不仅文化资源,水网、产业、城市皆成南北分布,自然、文化、行政、市场四股力量在同一条轴线上走向交汇融合。

  ■评论

  让“功能城市”与“文化城市”融一体

  盛正挺

  西樵山下,听音湖畔,奎光楼、白云古寺、云泉仙馆等一批经历了数个世纪风雨沉浮的老旧建筑,默默伫立;三湖书院前,康有为铜像执卷而立。本地居民温远霞每天都会带着一支舞蹈队,在三湖书院门前练舞。她说,这里的氛围让人很舒服。

  的确,经过数千年文化的浸润,西樵山虽然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却并未沾染喧嚣,反而一直给这个城市带来宁静和清新。每次到西樵山,笔者总是希望能够多作停留,去感受那份文化带给人的“舒服”。

  城市,应该带给人什么?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提出了关于“功能城市”的《雅典宪章》。面对大工业带来的“城市病”,当时一些规划师、建筑师、社会学家认为城市需要合理的功能分区的规划,对于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要在合理的区域里妥善地安排。

  《雅典宪章》在国际上曾经一度有它绝对的权威,所以很多城市都是按照功能城市的理念进行了建设,包括中国的很多城市。但是,盲目的功能分区却导致人们要花很多的时间在路上,人为造成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和休息时间减少等问题。

  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功能分区无法解决复杂的城市系统中的诸多问题。城市,不仅仅是生产要素的集中、建筑的高耸和产业的分区,更是现代生活的承载和自然、人文的融合;生活需要活力,需要温度,需要感性。

  2006年广州市重修北京路时,意外地发现了地下的一条宋代古街,在繁华的市中心商业区,对古代街道进行保护,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巨大的投入;但是,广州市政府依然决定妥善保护和展示这一珍贵文化遗址。于是,今天的我们就有幸同时在现代的街道和古代的街道上漫步。

  城市之间的较量从来不是以高楼大厦为标准。上世纪末,英国城市学家P·霍尔在《城市文明》一书中提出“城市黄金时代”的概念,即在特定的时期,城市可以凸显独特的创造力,成为人类文明建设的灯塔。他指出,如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14世纪的佛罗伦萨、16世纪的伦敦、18和19世纪的维也纳以及19世纪末的巴黎等代表着“城市黄金时代”。

  这些城市都是世界文化城市,它们都传承了各自的传统文化精髓,一方面能吸收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还能让自己的文化精华为世界所了解、所接受、所喜爱。

  城市应该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留给文化的空间越大,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而南海西部正在留出这样的文化空间。

  走读贯穿南海西部三镇的南北文化轴,我们看到了一个产业空间、自然空间和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彼此之间协调交融的雏形。西樵山下,听音湖畔,南海所探索的,是一条将“功能城市”和“文化城市”融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响彻中外的岭南之声尽出此脉

  石器文化、理学文化、宗教文化、龙狮武术文化、桑基鱼塘文化……将这些文化人物或地标落点到南海西部的版图上,一条南北走向、贯穿三镇的脉络清晰呈现。从古至今,岭南文化的精髓沉淀于此脉,响彻中外的岭南之声出自此脉。

  周末的西樵山上热闹非凡,游客、香客络绎不绝。这座被誉为“珠江文明灯塔”的“南粤理学名山”,同时也是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的宗教名山。

  如果让文博专家来列举的话,蕴藏于此的岭南文化元素远比我们想象的还多。

  “几千年前,西樵山文化因受中原文化哺育,有百越古族遗风的韵味,被称作是珠江流域从野蛮走向文明的灯塔。”南海博物馆副馆长袁进说,西樵山文化重点体现为古火山文化、石器文化、采石遗址文化、理学文化、宗教文化、龙狮武术文化、名人古迹文化、摩岩石刻文化、桑基鱼塘文化……

  西樵山自唐代即兼容儒释道三教,宗教文化厚重凝实、独具一格。其实,其北部的丹灶也与道教渊源深厚,镇名便得自葛洪炼丹的传说,仙湖畔至今仍流传葛洪鲍姑的爱情故事。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岭南理学的兴起,湛若水、方献夫、霍韬等明代大儒先后在西樵山上修建书院,收徒讲学,著书立说。虽然建于宋朝的湖南岳麓书院和江西白鹿书院当时早已闻名天下,但西樵山上的这几个书院名声直逼前两者。

  因湛若水、霍韬等人曾同时在明朝做官,这批书院人士被称为“南海士大夫集团”,他们的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邓智华认为,“在今天看来,明代理学大儒们齐家治国的经验与变革仍有借鉴意义。”

  至近代中国,维新派领袖人物康有为及其师朱次琦、中国民族纺织工业先驱陈启沅、一代武林宗师黄飞鸿等,也都深受西樵山文化熏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的色彩。其中,康有为曾经就读的三湖书院目前正在翻新。

  将这些文化人物或地标落点到南海西部的版图上,一条南北走向、贯穿三镇的脉络清晰呈现:从丹灶仙湖出发向南而行,依次经过康有为故居、松塘翰林村、官山人家、听音湖、樵山文化中心、三湖书院、黄飞鸿纪念馆、桑基鱼塘、吴家大院、朱九江纪念公园、南国酒镇、海心沙、海寿岛。

  从古至今,岭南文化的精髓沉淀于此脉,响彻中外的岭南之声尽出自此脉。

  在新一轮城镇化的进程中,重新梳理出这条轴线,与其说是南海片区发展、镇街联动的需要,不如说是对这条南北向岭南文脉的勾勒与显化。

  河涌大江南北分布成历史动因

  河流(或者说水源)在孕育人类文明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南海西部三镇河网密布,官山涌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是人们聚居的好地方。当聚居的人群依水而居、随水而动,便在南北走向上留下了岭南文化的深沉足迹。

  这条南北走向的文化脉络何以形成?

  著名作家余秋雨说,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文化的形成和人群密切相关。

  从我国早期的人类遗址来看,内蒙河套文化、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无一不是出现于河流附近。从我国早期的城市布局来看,古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依水而建。殷商数次迁都,但每次都离不开河流;周平王被犬戎打得皇宫都不要了,放弃老祖宗的龙脉,但仍不忘选一个靠水的地方定都,那就是洛邑,今河南洛阳(洛水流域)。

  古时人们为了生活的方便总喜欢围水而居。显然,河流(或者说水源)在孕育人类文明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水是生命的摇篮,也是文化的摇篮。

  南海西部三镇南北相连,伴随南北向分布的珠江两大支流——西江和北江呈一狭长形地域。这块地域,除东西两边各有一条大江外,其自身内部也是河网密布、南北分布,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是人们聚居的好地方。直到今天,中心涌、官山涌、九江涌等仍是各镇

  内主要水系的组成部分。

  九江镇因水路交通便利,利于货物进出,各色货品云集,商贾客旅穿贯,是一个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商埠。光绪九年(1883年)《九江儒林乡志》载,大圩“东西两岸为街二十六,为行市七,为铺一千五百有奇,万货丛集,百工填委,洵邑中圩市之大者。”一个镇级圩市,竟有七市二十六街,商铺一千五百多间,成行成市,怪不得被誉为“小广州”。

  西樵山下曾经异常繁华的官山茶行街,同样是得益于四通八达的水系。当时,交通仍以水路为主,珠三角其他地区乃至港澳的船只都经由水路到达西樵山下,作为“换乘”第一站的茶行街逐渐成为商业中心。

  当聚居的人群依水而居、随水而动,便在南北走向上留下了岭南文化的深沉足迹。

  而在南海西部最新规划设计中,南北水脉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官山人家其实是沿官山涌的一河两岸风情步行街;佛山文旅一条街中,岭南水道占了约一半,听音湖和桑基鱼塘也都是其中的关键节点。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