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官山人家:在文化 “旧地图”上建新城

2014年06月20日09:07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官山人家:在文化 “旧地图”上建新城

  对官山人家的规划与其说是一次对城市的地理拓展不如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版图,, 的寻回与重塑。

  资料图片

官山人家六期规划背后,是南海西部以文化为内核,沿着城

  市历史文化脉络铺开的城市复兴探索。 资料图片

  出“特色危机”,30年后的今天,成为中国高速发展背后的城市通病。在新一轮的城镇化进程中,该如何破解这一困扰许久的“特色危机”?而文化又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建新城、改旧城是佛山新型城镇化无法绕开的课题;而与其他地区不一样的是,岭南文

  化如何内化为一种城市核心资源,是佛山的特色命题。在南海,这里拥有被誉为“珠江文明灯塔”的西樵山,孕育出理学大儒湛若水、维新志士康有为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

  在文化“旧地图”和岭南新城镇之中,该如何找到一个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

  ●撰文:黄艳姿

  平衡点 用现代规划理念重组岭南文化要素

  以文化复兴引领城市复兴,是南海西部选择的城镇化新路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现有文化的死守。新与旧、传统与创新之间,急需找到平衡,方能在全球化及城镇化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上述规划背后,不难看出南海西部城市发展思路的变革。

  上一轮的全球化、城市化浪潮,往往以单一的产业经济为推动力,相伴而生的是环境破坏和本土文化失落的代价。这也是珠三角乃至整个中国曾经经历甚至正在经历的阶段。在单一的工业文化侵袭下,文化走向趋同,便是中国各大城市的特色危机。

  在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2011年起,南海试图在文化元素最集中的西部三镇,开始一场“文化引领城市”的城镇化特色路径探索:那一年,以岭南文化发源地西樵山为主要依托,南海西部首次确立“文翰樵山·最岭南”区域定位;随后,“岭南文旅第一极”正式提出;今年开年,南海西部深化其规划定位为“佛山文旅绿芯”,挖掘、梳理其独有的文化资产。以此为基础,包括官山人家在内,南海西部一批修旧

  如旧的项目重新崛起,以“文化引领城市复兴”的思路初显成效。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现有文化的死守。“传统和创新是一座城市永恒的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说。

  新与旧、传统与创新之间,急需找到平衡。在南海,这个平衡点,正通过规划工作的新变革来实现。

  “如果说规划是设计城市的形体布局,那么文化就是城市的神韵所在。”广州市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郑启浩说,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规划是必经的一环。而南海将文化评估融入城市规划编制的做法,正是通过规划找寻传统与现代之间一个平衡点的很好尝试。

  在其西翼片区空间规划上,这种规划理念除了体现在修旧如旧的一批建筑群以及桑基鱼塘保留

  区之外,还体现在一批创新设计的项目,如北部的丹灶物流新城、大金智地,以及南部九江的大正新城等。

  正如著名的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所说:“未来的城市是今天建设的。”这些新与旧的建筑,不同功能的板块布局,正在新的规划思路下有机组建成一座新的岭南新城镇。

  从西樵到丹灶,共同的文化渊源,使六期官山人家的规划成为可能。在这一空间格局背后,与其说是一次对城市的地理拓展,不如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版图的寻回与重塑。

  在数量庞大的善男信女带动下,西樵山脚形成了珠三角独有的临时性小商品交易会,当地人称之为官山“狗仔墟”。

  随着岁月变迁,这条千年墟市声势不再。

  ■沙龙

  本土文化如何为城市规划“凝神”

  嘉宾

  郑启浩:广州市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李耀茂:南海区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建设

  规划局局长

  关祥:西樵居民,当地民俗文化专家

  1984年,亚洲建协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一次大会上提出的亚洲城市“特色危机”,如今已在中国各大城市蔓延。绝大部分的规划师、建筑师,都将复兴本土文化、重塑文化自信视作突破这一危机的利刃。

  然而,文化究竟如何使城市富有特色?在这之中,文化与规划,又是何种关系?

  规划定“形”文化凝“神”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规划是必经的一环。“如果说规划是设计城市的形体布局,那么文化就是城市的神韵所在。”郑启浩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从民众到业内人士,都一味将西方的高楼大厦当做是“现代”的标签。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反思,这些高楼大厦是否适合人居?就连西方,也开始追求乐活的办公方式。换言之,现在设计已经不是比谁高、比谁规模大的问题,而是要建有特色的城市,这就必须发掘出当地文化独有的特色,进而翻译成建筑语言。

  “例如水、例如桥,这些都是我们岭南水乡建筑区别于一般岭南建筑的地方。”李耀茂将官山人家与岭南天地对比,称都是岭南建筑,但西樵桑基鱼塘、河网密布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当地更多“水”元素。而这些都将融入到规划方案中去。

  而在关祥看来,文化与规划、文化与城市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复杂。“岭南天地这样的就不错,保留了老城区的一些东西,石板路、青砖、祠堂,看着熟悉,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有归属感。”

  文化也可以很“实用”

  在李耀茂看来,文化并不完全是虚的。例如岭南水乡文化在建筑上就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特色,如岭南多雨,所以前人就设计出了骑楼,人在下面走,不会被淋湿;又如岭南气候炎热,如果是北方的木板门,门一关,房子里就很热,所以前人又设计出通风与安全兼顾的趟拢门,“这些都是在当地特有的地理、气候下出现的特色建筑细节,进而沉淀成为一种本土文化。这些细节,直到如今依然实用,而且能够让城市更有气韵,更有灵魂。”

  在关祥看来,有形的文化只是其中一种,这些可以通过符号上的继承,予以保留。但更重要的是另一种是无形的文化,如民俗、精神等,“像康有为,勇于革新变法;陈启沅,办起了中国第一家蒸汽缫丝厂,这些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现代社会更为需要。”

  郑启浩认同上述观点。在他看来,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固有文化元素与形式上的创新,是可以很好结合的。“像传统的建筑符号,完全可以通过现代技术进行新的演绎,使之更节能、更耐用。”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