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0日09:05 来源:南方日报
黎姓起源很早,其中一支是北正黎的后代。相传古帝颛顼统治天下时,有个叫北正黎的人,受命担任田官,他的后代就以他名字中的“黎”为姓。至商代,黎姓中有人因功封侯,建立黎国(今山西长治市西南),世代相继,直到商朝末年才被周文王灭掉。入周之后,周文王又把黎国故地分封给商汤(一说帝尧)的后代,仍称黎国、黎侯。至春秋时期,黎国迁都今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不久被晋国灭掉。亡国后的王族以国名为氏,亦称黎姓。
黎姓除上述两支分别以人名和国名为姓外,另有两支,分别出自九黎之后和鲜卑族中。其中源于鲜卑族的一支原姓素黎,后改为黎姓,逐渐融入汉民族中。
姓氏起源:五代已有族支来
黎姓得姓以后,迅速繁衍播迁。据一些《黎氏族谱》记载,战国时期,“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陕西境)、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在今山东、江苏境),南迁交、广(今两广地区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河北省)”。唐德宗时,黎干任京兆尹,其后传衍,在京兆(今陕西西安市)发展成为望族,使“京兆”成为黎族著名郡望。黎干的儿子黎度任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令,以官为家,在宁都东韶立基,成为宁都黎氏始祖。其后,黎度的子孙中有一支进入福建,至宋末元初,黎天麟徙居广东梅县,生6子,裔孙繁昌,遍布粤东地区。发展至今,黎氏演绎成为名列当今中国第92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9%,分布广远,而以湖南、广东、江西为多,这3省黎姓约占全国汉族黎姓人口的67%。
清远山水对黎姓很滋润,早在宋代就有黎姓居住。据清嘉庆阮氏《广东通志》记载,宋代无确切年代可考的连州51名进士中,就有一个叫黎当时的人。据说这支黎氏五代时从南海迁来,今仍有少数后裔散居连州西岸黄竹冲、清水等地。现居市域黎氏多数族支,是元代中期以后迁来的。繁衍发展至今,黎氏成为清远第20位大姓,拥有5.5万族众,分布以清新、英德为多。
最盛开基始祖:三保公裔系
宋代,有一支黎氏由赣入粤,卜居南雄珠玑巷。至南宋后期,为避战乱,黎万满携子蓝田南迁,徙居今怀集县汶朗镇草朗村,是为怀集黎氏肇基始祖。蓝田生康保、彦保、三保、砚保、神保5子。大多留居怀集镇内,唯三子三保迁居阳山太平白竹山另立新支,后裔繁衍昌盛,从而成为今清远市域黎氏族群中最盛一族的开基始祖。
三保生育7子。长子七四(有的子谱称亚七)移居清远石潭,生4子,后裔散布石潭龙湾、菜墩、石角、鸡皮坑、坡仔坑、枫木坑、黄猄坪、高坎头、大洲、裕隆、山脚、上岗、大坪等自然村;次子世北(有子谱称细弟),生子文政,移居阳山水口湟池;三子三用,生子文献,后裔移居太平三和洞;四子俊四随长兄七四移居清远石潭中所;五子俊五,子孙分迁阳山太平、广州三元里和从化等地;六子俊文,后裔中有一支迁居连州;七子佛育随母骆氏迁居英德黄花柠檬坝开基立业;原留居阳山的三保公的六子俊六,其曾孙诗养、诗真亦从太平祖居地迁来英德黄花,与佛育的裔孙共创基业。
黄花黎氏自佛育徙居始,至今已有600年的繁衍发展历史。黎佛育与黎诗养、黎诗真的后裔分布很广,除黄花镇外,人数较多的分迁点还有英德九龙,清新白湾、浸潭、太和,阳山杜步、黎埠,连州西岸等地;市外的南海、顺德、怀集乃至广西、湖南等地,亦有族属移居,成为三保公裔系中最为兴旺的分支。
据不完全统计,阳山太平三保公家族散布在今阳山、清新、英德3县域交界之地的族裔达2.3万人,占全市黎氏总人口的46%以上。尤以石潭、黄花两地为多,分别达6700人和6300人。这说明,阳山太平黎氏经过数百年的繁衍播迁,已演绎成为以阳清英边地区为中心的跨市过省的大家族网络。
除阳山太平黎氏这个巨族外,其他黎氏族支有清新江口黎氏、龙颈黎氏,佛冈水头黎氏,连州九陂黎氏等。其中,清新江口黎氏据传来自南雄,衍居江口、升平等地,有逾4000丁口;清新龙颈黎氏原居福建,明正德年间由福建连城迁至英德黎洞,清顺治十六年(1659)转迁清远龙颈创业,族众散居龙颈、石坎、石马等地,计有1700丁口;佛冈水头黎氏来自邻县从化,入迁于明成化年间,现有900余人;连州九陂黎氏来自粤东丰顺,入迁于清道光十年(1830),衍居九陂11条自然村,现有800丁口。
■姓氏名人
在历史发展中,清远黎氏产生过一批闪光的族星,给这个姓氏添上了骄人的风采。
明清远县人黎璇,博闻强记,弱冠补弟子员。永乐元年(1403)贡入太学。肄业7年,成祖视之,特除刑部主事。执法平允,升工部员外郎。十一年父丧居孝。服阕,起补户部催收,差往湖广赈灾,全活甚众。洪熙元年(1425),以劳绩进阶奉直大夫协正庶尹。宣德四年(1429)升郎中。正统三年(1438)擢山东参政,再升四川右布政使。历官30余年,始终不忘志节。后以老致仕,家居10年,卒。邑志存其诗作1首。
明清远县人黎恕,嘉靖十一年(1532)举人。始任浙江缙县教谕,后升为鄱阳县令。为官清廉,执法不阿,重视调查研究,政绩颇著。他在任教谕时,注意发现和培养人才,善于因材施教,被他重点培养的学子李旭山,后官至总宪。归籍养老后,关心家乡史志事业,受命编纂县志,查阅文献,一丝不苟,采访人物,不畏艰辛。其所编志稿4卷76类,比之旧志,体裁更为完备,史料价值大有提高。
明末清远县人黎宠,万历二十八年(1600)拔贡。曾任南陵县知县、罗平州(在今云南省)知州、思明府同知。
清末清远县人黎方昕,咸丰五年(1855)贡生。平生乐拔后进,邑中缙绅多出其门。能诗文,与麦瑞芳、朱润芳等唱和于瑞峰书院。邑志存诗文数则。著有《文法举隅》(佚),《唐诗金针》(存)。
当代佛冈人黎成超,新中国成立前在英德城福善堂药店坐堂执医,新中国成立初期自创诊所。1955年1月,黎成超响应政府号召,与谭寿镜、张镜堂、麦惠民等医生组成英德县中医联合诊所。11月,中医诊所与牙科联诊所合并,改名为英德县中西医联合诊所,黎成超为负责人。1959 年易名为英德县中医院,黎成超为副院长,负责主持全面工作。这段时间,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举办中医培训班,黎成超兼任教导主任,亲自讲课,带徒传医,学生不下百人。从20世纪60年代起,黎成超被选为中华医学会韶关分会常务理事、英德分会副会长。1978年被韶关地区授予“名老中医”称号,1988年被评为副主任中医师。他医术好,威望高,求医者众,对病人不论贫富官民,一视同仁,细心诊断,精心开药方,深得广大求医者信赖。发表的医学著作有《铁破汤治疗肺瘘》、《三金排石汤治验》、《中医妇科治验录》等,尚未发表的有《逍遥散在妇科中的运用》、《幼学心悟》等。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成为清远市中医事业的精英。《英德县志》特立传旌之。
当代还有清新籍黎思强以韦丘之名驰名于广东文艺界,著有《沙田夜话》、《瀑声》、《青春和爱情的故事》、《粤北关山现代风》等大量有影响的作品。他是东江纵队的抗日老战士,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常务副主席等职。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