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18日08:06 来源:南方日报
在海珠区绿翠中学门口,走出考场的考生和自己的母亲亲切拥抱。
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摄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校依法自主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为招考改革指明了方向。教育部在今年的工作任务中也明确,将研究制订关于进一步推进中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作为改革决定发布后的首次中考,今年各地已有不少新动作:如考试题量的减少、题型的变化、高中取消择校、异地中考政策的实施等等。而今年广州中考的改变,主要集中在录取规则上:提前批独立招生特色班的增多,让考生们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录取机会。
对应国家的部署要求,广州的中考改革之路会有哪些挑战?在2014年中考即将落幕之际,南方日报与您共同思考与展望。
南方日报讯记者 毕嘉琪 实习生 刘映映 陈绮君
思考1
中考成绩
能否使用“等级呈现”?
穗中考已实现“等级”“分数”分别呈现
将初中的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试合一”,实施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是很多地方中考改革的一种重要做法。从2006年开始,广州的“中考”同样从“两试分离”改为“两试合一”,并延续至今。
在科目内容上,2003年秋季开始,新课改在广东全面实施。翌年,广州中考的科目确定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六科文化课和体育,共为七科。此后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也有部分科目在内容和分值上有所调整。如英语科,如今的中考英语口语考试从2003年才开始试验。2004年起,英语口试全面纳入中考,并占中考总分的15分。
多次调整后,目前广州中考的分数构成为:语、数、英各150分,思想品德、物理、化学各100分,体育60分,满分为810分。
对照国家的要求,“两试合一”的中考又是否能用“等级呈现”取代“分数呈现”?
中学资深教研员钟铭认为,在学业水平考试中的呈现方式上用“等级”取代“分数”,模糊了分数的细微差异,扭转分分必争的导向,为“综合素质评价”进入高中招生提供了空间,也有利于缓解高中学校按中考分数排名的生源争夺。不过,他同时指出,相对“分数呈现”而言,“等级呈现”的区分梯度减少,很容易出现报考志愿扎堆的状况,不利于甄别和选拔学生。
由此,广州中考成绩如今选择了“二合一”的呈现方式:既公布分数,又划分等级。分数和等级之间如何实现转化?据介绍,在考试评卷结束后,市招考办会将每位考生的学业考试各科成绩和七科总成绩在全市考生中由高到低按比例划分为A、B、C、D、E 五个等级,各等级比例为:A(25%)、B(35%)、C(25%)、D(10%)、E(5%)。
例如,有10万名考生参加语文考试,评卷结束后,考试成绩统计系统先将10万名考生的成绩从高到低自动排序,然后再按规定的比例转换成五个等级,即1—25000名为A等级,25001—60000名为B等级,如此类推。
思考2
“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与中考挂钩?
建议由第三方机构测量 建立评价体系
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校招生录取依据,是中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不少教育界人士都认为,此举有利于改变用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推动中学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事实上,目前在包括广州在内的很多地方,从小学开始就为学生填写诸如“成长档案”、“学生手册”等综合素质评价资料。每学期、每学年通过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种方式,力求综合客观地描述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
这些评价结果会作为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但仅仅是作为高中招生的一个参考,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影响中考录取。
那么,这些评价资料又是否能与高中招生直接挂钩?对此,不少业内人士都表达了“愿望虽好,操作困难”的观点。“将综合素质分解成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并量化为不同等级,科学性不太强。”在中学任教超过十五年的张翠萍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操作弹性大,难以保证客观。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工作量大,以致很多老师疲于应付。
“将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招生挂钩,必须先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解决好‘谁来评’、‘如何评’的问题。”钟铭留意到,广州近期将出台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指标基本框架,计划通过六个维度22项指标来评价学校。目前该评价体系是计划邀请高校等第三方机构,通过量化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考评学校。
“我想,这套指标体系成熟之后,能否着眼于评价学生个体?将第三方机构测量的数据作为学生的升学参考?”钟铭提议。
思考3
高中招生自主权能否扩大?
高中特色班独立招生跨出改革第一步
随着近年来,大学招生自主权的逐步放开,扩大高中招生自主权的呼声也越发响亮。
支持的声音认为,由高中学校依据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等自主制定招生录取工作方案,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认定办法,符合高中多样化发展方向。既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也利于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
而另一边,也有不少人对高中自主招生的公平性存在顾虑。由此,一些高中学校对自主招生也产生了畏难情绪,担心承受各界的质疑、干扰和招生压力,即便赋予高中招生的自主权,他们仍以分数作为录取依据,失去了改革的意义。
对此,广州近两年在扩大高中招生自主权撕开了一个口子,尝试推进高中特色课程重点立项,通过建立特色课程班,允许高中在中考提前批独立招生,让考生和学校多了一次双向选择的机会。而随着特色课程建设进入第三个年头,今年进入提前批独立招生的特色学校已增至12所。
不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指出,广州特色课程独立招生的尝试,仍是以中考成绩作为录取依据,与真正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仍有很大的距离。如何再往前一步?上海的做法或许能带来一点启示。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高中学校可结合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自主制定招生录取方案,在初中学校推荐或学生自荐的基础上,由招生学校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和推荐或自荐意见自主择优预录取。而被高中预录取的考生,须参加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且录取总分不得低于市统一划定的“提前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上海规定,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提前录取”招生计划为学校招生计划的40%,其中推荐生招生计划为学校招生计划的30%,自荐生招生计划为学校招生计划的10%。承担“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的试点高中“提前录取”招生计划,更可增加到学校招生计划的50%。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