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假如说孩子有伤亡 那将是我一生的伤痛

2014年06月18日08:03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假如说孩子有伤亡 那将是我一生的伤痛

秦开美(右)在接受全国数十家媒体的轮番采访。李书龙 摄

王林华在事发后接受采访,表示当时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李书龙 摄

秦开美42岁。

  王林华41岁。

  6月10日上午,他们的人生轨迹在一场意外事件之后发生巨大转变。

  这天上午,60岁的张泽清捆绑炸药、手持刀具闯进了湖北省潜江市一所小学的教室。语文老师秦开美和镇党委副书记王林华先后“接力”,主动充当人质,换回了数十名师生的人身安全。

  校园劫持事件过后,无数的嘉奖与赞美涌向了这两位普通人。他们俩在瞬间发生的巨大变化后,成为英雄。

  在全国媒体的聚光灯下,他们一遍遍地回忆事发时的惊险细节,最后总会腼腆地向记者解释:在那一刻站出来,只是他们“应该做的”。

  一个是老师,一个是镇干部,两个平凡人挺身而出,既是危急时刻的本能之举,亦是作为老师与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如今,秦开美成为湖北潜江当之无愧的“师德标兵”,王林华则以挺身之举诠释出优秀党员的价值与使命,王林华给中国的基层干部的形象,增添了一抹鲜亮的光彩。

  在基层干部形象时常被扭曲的社会背景之下,湖北潜江校园发生的劫持人质事件中,挺身而出的镇干部,让大众见识了基层干部内心深处未曾丢失的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的优秀品质。

  王林华与秦开美,所幸未失去生命。他们用冷静而坚定的意志和行动,刷新了大众对于基层干部充满质疑的负面形象,再次擦亮了乡村教师宝石般闪亮的美德。

  惊魂三小时

  老师、官员和背后的52个学生

  在教室的后门处,王林华问张泽清:“老张,你把老师放了,我来换她,行不行?”在此之前,浩口镇党委书记和当地派出所所长都提出同样的“请求”。

  6月12日晚,作为湖北省潜江市年度盛典的龙虾节开幕式文艺晚会上,临时增加了一个“节目”。

  两名来自中央台的晚会主持人,在晚会直播中将秦开美和王林华请上台来,向所有观众隆重介绍两人“接力”担当人质的英勇事迹。主持人充满感情地说,“这是潜江人民的英雄。”晚会现场掌声雷动。

  刚刚过去的校园劫持事件,犹如一声惊雷,从荆楚腹地的潜江小城传诵至举国皆知。

  潜江市浩口镇第三小学的女老师秦开美,已经数十次向记者们重复她“人生中最长的半个小时”的经历。

  时间回到6月10日上午9时,浩口镇三小六(3)班,第一节课的下课铃声刚刚响起,秦开美正准备招呼班级里52名学生下楼去做课间操。

  身着红衣的六旬老人张泽清就在这时出现在六(3)班的教室门口。

  与他同村的村民在事发后回忆,在去往学校之前,张泽清给一名村民留下了话,“我出去1个小时,要么回来我们就能分地,要么再去坐几年牢。”

  那名村民劝他,“你可别乱来啊。”

  张泽清没说话,走了。

  张泽清身缠炸药、手持刀具、带着汽油瓶闯入六(3)班教室。

  在六(3)班班长代兆杰眼中,张泽清像“疯子”一样闯了进来,一些同学被吓得躲到了课桌底下。“疯子”一直念叨着,“你们不配合我,就死在一起。”

  这时,教室里唯一的老师秦开美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冷静。

  她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除了52个孩子,她是唯一可以和张泽清斡旋的成年人。

  她安慰学生们不要慌张,以免场面失控;同时示意教室外围观的邻班学生,赶紧去喊老师们过来。

  秦开美很快意识到,张泽清的耳朵并不好使,这让她有了更多的回旋的空间。

  在多次劝说无效之后,秦开美试探地问:

  “能不能让学生先走,我留下来?”

  张泽清答应了这个请求。

  52名学生从后门有序地离开教室,秦开美悬着的心落下来了。

  秦开美成为了教室里唯一的人质,张泽清紧紧抓住她的手腕,炸药在她眼前不停晃动。

  教室外,王林华和一众当地干部已赶到现场。荷枪实弹的警察也准备就绪,随时应付无可预料的事情发生。

  王林华是浩口镇分管纪委、信访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他和张泽清之间彼此都并不陌生——张泽清因为村里的土地问题,几次到镇里上访,都是由王林华接待。

  就在刚才,在去往学校之前,张泽清对村民说:“我出去1个小时,要么回来我们就能分地……”

  在教室的后门处,王林华问张泽清:“老张,你把老师放了,我来换她,行不行?”在此之前,浩口镇委书记和当地派出所所长都提出同样的“请求”。

  在此之前,浩口镇党委书记和当地派出所所长都提出同样的“请求”,但都被张泽清拒绝了。

  或许是因为“熟人”的缘故,张泽清同意用王林华换下秦开美。在随后的1个小时里,王林华和张泽清在教室墙角的位置,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

  在被击毙之前,张泽清的最后一个要求是,让民警将许桥村四组组长陈某双手反铐着来见他。

  现场民警认为这个要求有些过分。张泽清突然情绪激动起来,他将手中的汽油瓶拧开,两次把里面的液体泼向墙角的王林华。

  四声枪响,张泽清被埋伏在外做好应急准备的狙击手当场击毙。

  此时时钟指向11时20分许。

  公众

  赞许中强烈的期待

  一名曾在乡镇从事过基层工作的潜江官员表示,在很多乡镇,人少事杂,权小责大,面对农村问题和基层矛盾,处理起来往往十分棘手。

  潜江事件发生后,绝大部分公众和网友对教师和基层干部临危不惧之举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张泽清最后要求见面的陈某,与他同为浩口镇许桥村四组人,两人结怨颇深。

  2008年,张泽清正是因为与陈某发生争执,用一支自制手枪将陈某击伤。因此张泽清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5年,直至去年出狱。

  张泽清与陈某的矛盾在许桥村几乎公开化。他们不和的原因,在村民们的解释中,是张泽清认为,陈某作为组长,未能为村民在土地问题上争取到利益。

  在村民眼中,性格执拗的张泽清之所以多次上访,许桥村的土地历史遗留问题是绕不开的一道坎。

  据新华社报道,1975年,许桥村四组的210亩土地划拨给公社建设砖瓦厂,到了1993年,由潜江市政府裁决,这片土地的使用权被直接划给了浩口砖瓦厂。对于21年前的这场裁决,四组部分村民至今不肯接受。

  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在湖北推行之后,农民种地享有政策补贴,许桥村的历史遗留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据新华社报道,6月5日,张泽清曾到镇里上访,此次反映的是四组的非耕地分配问题,该村有约40亩非耕地一直被少数村民租用,张泽清和其他村民对此不满,要求重新分配。

  这次上访,接待张泽清的正是王林华。

  不过,无论是21年前的土地裁决问题,还是近些年的非耕地纠纷,三年前才被调至浩口镇的王林华,很难在短时间内化解许桥村遗留多年的土地问题。

  一些潜江本地官员非常了解王所面临的解决矛盾的困难有多大,“这既是历史遗留问题,也跟当年的政策背景有关,要解决这个问题非常困难。”

  浩口镇领导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解释说,关于非耕地纠纷,哪一级政府都无权出面重新分配土地,只能按村民自治的办法,但许桥村四组的村民大会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占着地的不愿让出来,没有占的又一定要分。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在湖北调研时,发现过许多与许桥村类似的土地纠纷。他认为,农村矛盾纠纷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在不同的政策背景下,利益诉求的双方都有依据,没有绝对正义,存在着模糊地带,很多基层问题都很难处理,甚至没法处理。

  事实上,土地纠纷只是一个缩影。基层干部应对基层矛盾的两难处境,由此即可凸显。

  一位曾在乡镇从事过基层工作的潜江官员表示,在很多乡镇,人少事杂,权小责大,面对农村问题和基层矛盾,处理起来往往十分棘手。“有时候缺乏有效的议价机制,你不能满足村民的要求,村民就完全否定你,事情就更难处理。”

  长期研究农村治理问题的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徐勇,对于基层干部的尴尬处境非常理解。“作为多重利益的代理人,政府和群众的矛盾容易集中到他们身上,两头受气。”徐勇说,诸如土地决策,大部分由县一级以上政府的制订,乡镇一级更多的是执行者,但是乡镇干部与农民直接打交道,有的农民不管是谁决策谁执行,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基层干部身上。

  不过,无论基层矛盾如何千头万绪,处理方式如何如履薄冰,在张泽清挟持人质的危急时刻,王林华没有考虑太多,只是挺身而出换下老师,做了他“应该做的事”。

  人质事件

  化解矛盾在基层不是一句口头承诺

  人质获救,师生安全,潜江校园挟持事件在三个小时内安然平息。然而其引发的余波,如今在舆论场与现实场仍在震荡。女老师和镇干部“接力”充当人质的消息,如同一散振奋人心的“强心剂”,迅速在网络上引起沸腾。

  网友感慨,“前段时间,社会上某些官员的负面新闻浮云遮住了民众的‘望眼’,认为基层那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如今很难找了。潜江劫持人质案中的干部表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正能量!”

  网友们普遍期待,让这样的正能量“来得更猛烈些!”

  在南方日报近日发起的网络舆情调查中,将近八成的受访者,为女老师和镇干部“接力”担当人质的行为“点赞”。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当被问及面临类似的挟持事件是否敢于挺身而出时,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访者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让人欣喜的是,在以往多起新闻事件的民意调查中,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网友对于个别基层干部不信任、不认可的舆论趋势,但在潜江事件发生后,绝大部分网友却不吝赞美之词,对舍身救人的镇干部表示肯定。

  在挟持事件发生后,网上一度传出“做秀”的质疑,将近七成的受访者对这些质疑的声音表示不赞同。此外,网络调查还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镇干部挺身救人,将改变他们对于基层干部的看法。

  在贺雪峰看来,基层干部中有很多好干部,这本来是个常识,但现在成为一个传递正能量的典型,这个现象很有价值。“这说明基层干部虽然非常辛苦,但被误解的程度很高。”贺雪峰说。

  贺雪峰认为,当大众把权力和掌握权力的人等同起来之后,对所有掌握权力的人都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但这和实际情况有差异——基层干部中的好干部也很多。

  同时贺雪峰也毫不讳言地认为,大众对于基层干部的不信任感,产生于基层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过程当中。基层干部站在解决基层问题的最前线,与群众直接接触,一旦问题难以解决,他们就容易成为靶子,整体形象被毁坏得很厉害。

  王林华的挺身而出,某种程度上刷新了大众对于基层干部的刻板印象。

  徐勇对于王林华的行为表示十分钦佩,他认为,从网友对于王林华的集体赞许中也可以看出,大家对于基层干部抱有很强的期待。

  在此之外,徐勇也认为,潜江校园劫持事件,对于基层干部的另一个启示是,“新官”也要理“旧事”,能解决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要给出合理的交代,避免群众因为基层矛盾长期未能化解而引发极端行为。

  南方日报对话

  秦开美、王林华

  事件发生之后,南方日报记者迅速赶往事发现场。6月12日,在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第三小学,秦开美和王林华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老师秦开美在浩口镇三小任教10余年,对于学校和学生都有深厚的感情。尽管,她是一个代课教师。

  王林华此前从事基层工作14年,2011年被调至浩口镇,担任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在采访中他流露中更为复杂的情绪。

  秦开美:

  学生走出教室我松了口气

  南方日报:是什么让您有勇气留下做人质?

  秦开美:很多媒体都提到了我“代课老师”的身份,实际上不论代课老师还是公办老师,只要站在讲台上,就应该履行老师的职责和责任,在这种时候首先就要保护自己的学生,换成其他老师也会这么做。当他(张泽清)终于同意释放学生,我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真的松了口气。

  南方日报:作为张泽清的人质,您却能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镇定和冷静。

  秦开美:其实当时我内心很害怕。对于我来说,这是只能在电视剧才能看到的场面。

  但最令我紧张的不是自己和歹徒面对面,我最害怕那个老爷爷拿刀乱划,或者是将炸药在教室里引爆,那孩子们就太危险了。

  但我不能把我的害怕表现出来,我必须要镇定。假如我一惊慌失措的话,我的情绪很快就会感染到我的学生,一旦场面混乱,歹徒觉得自己不能控制场面的话,他会做出过激的行为。所以我稳住我的情绪,同时也要安抚学生和歹徒的情绪。

  南方日报:在年代课的26年中曾有机会做薪水更高更清闲的工作,你还是一直坚持当老师。

  秦开美:人生的价值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还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我喜欢站在讲台上当一名老师,看着学生每年迎来送往我很有成就感。

  我在浩口三小工作了十几年,刚来这个学校的时候,这里的学生还很少,只有一栋教学楼。我还记得那个时候跟着老校长在游泳池里挖土、搬土,一起栽树的情景,在大家努力下教学楼、游泳池慢慢建起来了。所以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有感情,见证了学校的创建,也不舍得离开。

  南方日报:事后您跟学生说希望他们可以忘记这件事,对您而言会忘记吗?

  秦开美:事件过后,我看学生们的情绪还可以,我就说“你们是最勇敢的学生”。

  在这种威胁下,他们表现确实很勇敢。我跟他们说,我们成长过程中要遇到很多事,这也是一次经历,但这个经历最好是把它忘掉,我希望他们能记住一些美好的事情。

  至于我自己,我觉得说不准。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可以冲淡一切。假如说孩子有伤亡,我是说假如,那将是我一生的伤痛。

  王林华:

  事件过后,也曾反思过

  南方日报:您赶到现场时看到的情况是怎样的?

  王林华:我当时接到通知,说是张泽清带着炸弹去了三小,我也立刻赶去了现场。到现场看到他抓着秦老师,左腰间别着一把刀,右腰间有一把手枪,还带了汽油,自制炸弹的引线旁边还有打火机。

  当时我们镇的干部和公安干警就在教室外面。我们在场几名干部都先后都提出自己换人质,他都不同意,我也提出了要求。

  南方日报:当时提出自己换人质有没有犹豫?

  王林华:没有。

  我当时也没意识到危险或者其他的想法,也知道他身上有炸药。但看到公安民警和秦老师都冲到前面,我也没有什么怕的。可能因为认识我,我的要求他答应了,然后我就走进去替换了秦老师。

  进去后我也不停规劝他,希望他冷静下来。但他十分固执,要求“翻案”。后来他说要见许桥村四组组长,他第二次入狱跟这个组长之间的矛盾有关。张泽清向民警提出要将这个人的双手反铐再送入教室,但派出所的人说“你这要求太过分了”,张泽清听完后就情绪激动起来,认为我们是在拖时间。我进去之前,他就用课桌把前门都堵死了,进去以后他就把我逼在墙角。

  他把汽油瓶全都打开来放在桌子上面,后来就朝我身上泼,公安干警就果断处置了。

  南方日报:事情已经过去几天了,您被汽油泼身时有过害怕吗?

  王林华:事后有时候会想起,觉得后怕。当时肯定想跑啊,我不能眼看着他烧我啊。

  南方日报:您跟张泽清已经有过多次沟通,而他最终还是走了极端,您是否有反思过?

  王林华:反思过,谁也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

  南方日报记者 李书龙 张婧

  实习生 陈琰 发自湖北潜江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