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别让“碰瓷”成为“冷漠”的借口

维曰

2014年06月18日16: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江苏南京83路公交司机徐连林驾车行驶至朝天宫站,停车上下客期间,看到路边趴着一个老太太没人扶,他帮着扶起来后,老太太却坐在公交车前,怎么都不起来。现场的乘客看不下去了,纷纷指责老太“碰瓷”,几位好心乘客陪同去派出所,证明了司机的清白。(6月16日扬子晚报)

“碰瓷”现象成为近来较热话题,甚至一些人竟把“碰瓷”当成了发家致富的“工作”,“碰瓷”可以说是道德摔倒的“代名词”。“不敢搀扶”已经成为社会道德的“潜规则”。现在,即使是好心人在遇到“扶不扶”的问题时也会犹豫,这是道德缺失还是人情冷漠?

网民套用一句股市名言说:做好事有风险,学雷锋须谨慎。一方面出现“不敢搀扶”现象,另一方面出现好心搀扶而吃官司或赔钱现象。这让好心人有些心寒,想扶又不敢扶,总是处在这种矛盾的心理。所以,现在再出现有人摔倒,几乎没有人敢第一时间搀扶起来,因为谁也不知道搀扶的后果是什么。面对众人的冷漠,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只能无奈接受。可是,“不敢搀扶”就是人们冷漠的借口吗?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难道就因为几个“碰瓷”就不复存在了吗?“不敢搀扶”不能成为人们“冷漠”的借口。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这是传统的美德。“碰瓷”已让我们“躲不掉”,那么,解决“碰瓷”问题,已不能再等待,更不能“躲起来”。现在“做好事反受伤”的现象确实存在,特别是彭宇案的后遗症使大家作出了如此的推论。要公众把事情调查清楚再发言是不现实的,他们只能运用“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模式去思考判断问题。

公众是不缺乏正义感、道德感的,问题在于,社会要纠正“碰瓷”之类的丑恶现象,这就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弥补制度上的漏洞,让好心人受到保护,让无良人士受到应有的惩罚。舆论的谴责是不够的,弥补法律的不足势在必行,不能让好心人做好事没保障,不能让“碰瓷”成为“冷漠”的借口,社会需要道德的滋润,公众需要正义的存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