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星级农贸市场缘何冷清

2014年06月17日16:49    来源:云南日报

原标题:星级农贸市场缘何冷清

  昆明中央金座小区四季鲜农贸市场位于滇池路繁华地段,以标准化、星级化建成运营。有市民向本报反映,这个昆明市首家四星级标准菜市场运营4年多来,一直得不到市民青睐,人气冷清、商户叫苦。四星级标准菜市场“叫好不叫座”的背后,到底存在怎样的问题,记者一探究竟。

  开业之初人气不错

  4年前,金座四季鲜农贸市场在周边市民的企盼中热热闹闹开业了。这个以星级打造的标准化农贸市场是中央金座商业区建筑的一部分,位于该楼的第二层(包括购物商场)。两个主要入口均设有两部自动扶梯,还设有两部货运电梯进行货物运输。在业态的划分上,做到大小业种品类齐全分区经营,摊位、铺位设计实行干湿分开、生熟分开,对不同分区采用不同色调和导示系统进行区分和引导。同时还设有独立的蔬菜农药残留物检测室、净菜处理间,软硬件充分体现了星级标准。

  开业之初,依托周边行政机关和10多个大型社区环绕的区位优势,一度达到每天过万人流量。可几年过去,如今人气反而大减。

  住在金座商业区旁阳光小区的何老先生夫妇告诉记者:“干净整洁的市场没有卖菜的氛围,到更像是高级商场,特别是现在搬到地下室环境不如从前,菜价还比外面的贵。”居民李女士也说,平时她们不经常到“四季鲜”去买菜,买菜都在正和小区的路边小摊上解决,原因是菜价便宜,停车也方便。

  记者看到,与“四季鲜”市场仅隔两条马路的正和小区路边,确实有一个流动的菜市,来这里买菜的人络绎不绝。市民昂大妈说自己就喜欢这流动菜摊。“对于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什么星级农贸市场,那里楼层太高太繁杂,而且分不清哪里卖什么,最主要还是菜的价格偏贵。”

  环境差了租金涨了

  上午10时,应该是农贸市场最热闹的时候。可采访当日,记者在“四季鲜”发现,近千平方米的市场里,卖菜的人比买菜的人还多。

  菜贩刘大姐说,去年9月,市场从中央金座2楼搬到地下停车场继续经营以来,规模从以前的4000多平方米减小到现在不足1000平方米。因为是地下室,层高达不到标准化菜市场的规定,低矮拥挤的环境让市民更不愿进来。而就是这样的环境,经营方还将摊位从原来每月300多元的租金涨了近一倍,每个摊位押金要交5000元。很多商户因摊位租金贵、押金高而撤离市场。

  经营户马先生说,原来市场在菜品分区上是按照规范进行的,可从楼上搬下来后就没有什么规范了,摊位也是随意乱安排。“下一步,我准备退租金,不在这做了。”

  记者在市场绕了一圈,发现这个市场原本是地下停车场的一部分,层高不到3米,光线也不好,白天都要开灯。在两个多小时的走访中,也就看到一百多人来这里买菜。市场越靠后的地方越冷清,靠近另一电梯出口处的摊铺,简直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

  标准化之路如何走

  “四季鲜”农贸市场办公室一位姓魏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民不喜欢来这个星级化、标准化农贸市场消费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每到周末,蔬菜超市大篷车就来卖菜,这样直接影响了“四季鲜”的人气;另一方面,租金贵、押金高的问题确实存在,但这是根据建设市场的成本来决定的。“在规划上,现在的农贸市场本来是设在二楼的一处商业场所,而不是地下停车场。后来之所以搬迁是为了整合资源,是公司市场化运作的结果。”魏先生解释,公司运作也讲求经济效益,像农贸市场这样不赚钱的项目只有先搬到地下室来经营了,“搬迁并不是冷清的直接因素”。

  “昆明市三十多家标准化市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昆明市较大的标准化农贸市场坤金农贸市场林经理介绍说:标准化市场由于摊位、铺面租金比一般的市场高,所出售的商品价格也就相对高一点;而简易的菜市场因为菜价低廉更受顾客青睐,相比之下标准化农贸市场显然不占优势。

  “标准化农贸市场是城市发展建设的趋势,也是城市管理水平的体现,但标准化农贸市场建好后不能只是表面上规范,最主要的还是内部运营和管理,如何让市民从中享受到实惠与便利才是标准化农贸市场的生存之道。”昆明市工商局市场监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像“四季鲜”这样一直都是走高端星级化路线的市场,本来软硬件都还比较规范,菜价高一点也在情理之中;可现在地点变了,设施不如从前了,可菜价还更高了,这就让大家难以接受,这也是众多标准市场形成冷清局面的成因。

  不过,也有经济专家认为,从市场竞争环境看,目前昆明市区有家乐福、沃尔玛等各类大型综合超市门店10多家,他们销售的农副产品和生鲜食品已占全市市场份额的30%至40%左右,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这也逐渐挤压了原本属于农贸市场的份额。而且,这些超市都以最低利润或“零利润”吸引市民,试想标准化的农贸市场还在以租金的多少来求生存,那市民只能走进实惠又方便的地方去购买。标准化农贸市场要想在严酷的竞争中不被挤垮、淘汰,只有提高核心竞争力。

  本报记者 曾滨

(来源:云南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