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斗门生态文明成效凸显

2014年06月17日16:46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斗门生态文明成效凸显

  斗门以“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环境更安全”四大工程为抓手,不断提升城乡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水平。 王荣 摄

  走在斗门黄杨河边,清风拂面、绿树成荫,沿路两旁的花草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市民们在河边悠闲散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生态文明建设正给斗门的市民们带来越来越多看得见的实惠。

  从16日开始,珠海(包括斗门)将迎来相关部委对国家生态市的检查验收。作为珠海面积最大的行政区,斗门坚持生态优先理念,从健全生态创建机制、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繁荣生态文化、打造生态城镇等五大重点着手,全力推进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

  以此为抓手,斗门生态文明的成效凸显,环保优先、生态文明的理念在斗门已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干群的共同目标和行为准则;城乡绿化面积不断增加,环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污染防治能力增强,一个生态优美、生活富裕、行为文明的美丽斗门正逐步从蓝图变成现实,推动“5年再造新斗门”目标的实现。

  崔汝枝

  生态经济

  “三高一特”推动经济迈向绿色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斗门的生态旅游又火了一把,来自全市乃至珠三角的游客,纷纷到斗门寻找生态之美,斗门生态旅游的效益再次凸显。

  以生态旅游为代表的“三高一特”现代产业是斗门生态经济的发展重点。当前,围绕“5年再造新斗门”的目标,斗门正全力推动经济的提速提质。在这其中,斗门坚持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生态环境,在环境保护中发展生态经济,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量上注重引进环保型产业,存量上对工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全面构建“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引领经济迈向绿色发展。

  以增量引进为例,将于本月动工建设的珠海宇航国际会展中心项目,总投资200亿元,整个项目将分2期进行,首期起步项目占地约10万平方米,主要包含五星级酒店、总部大厦、总部SOHO、宇航国际会议中心、宇航国际商业中心等业态。在斗门,像宇航国际这样的项目正越来越密集,引导着斗门产业从生产加工向智慧密集转变。

  此外,在存量经济上进行生态化改造,斗门推行“园中园”模式的改革,以实行存量经济能耗的下降。以惠普智慧产业园为例,伴随惠普的落户建设,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白蕉科技园在去年7月正式挂牌为惠普智慧产业园,目前相关项目正紧张建设,推动园区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提升。

  在生态农业方面,斗门区积极扶优扶强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菜篮子”基地、休闲农业观光基地和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推动农产品扩规模、深加工、创品牌、闯市场,全区农业总产值达53亿元,同比增长7.2%;农业增加值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0.03亿元、1.36万元,分别增长6.4%和8%,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生态宜居

  四大工程改善人居环境

  生态环境是斗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据了解,斗门以“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环境更安全”四大工程为抓手,在绿道网、主题公园、绿化设施和生态景观林带等方面加大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水平。

  笔者了解到,目前斗门顺利完成23处裸露山体的整治复绿工程建设,成功开展98个省、市级生态村(社区)、省级生态区和井岸、白蕉、乾务、莲洲4个国家生态乡镇创建,国家生态区通过了技术评估,井岸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另外,占地面积约900亩的全市首个省级湿地公园——华发水郡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完工,健身广场、休闲公园、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陆续建成,生态文明带来的变化让市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是斗门生态环境建设的亮点之一。目前,斗门已实现“一村一点、一镇一站、一区一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格局,新建成361个垃圾屋及垃圾中转站,配备各类垃圾车700多台、保洁员1500多人,“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全面建立,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奠定了制度基础。

  另外,斗门着重从控制工业污染源头入手改善空气质量。斗门区环保局副局长冯悦有告诉笔者,去年斗门环保投资11.34亿元,占GDP比重4.76%。近年来共完成101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并分批建立了185家污染源管理档案,不断完善重点污染源“一企一档”,重点污染源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企业环保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从源头改善了空气质量。

  生态文化

  “文化惠民”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清晨的网山村,宁静而秀美。村民已经习惯手上携带着已经打包好的生活垃圾送到村口的公共垃圾房,逐渐形成了爱护环境的习惯,这种观念的变化推动着村内环境的加快改善。

  观念的转变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持久而有效。斗门在创建国家生态区的建设中,通过各种创建活动和宣传形式,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挖掘传统文化,全力推动生态观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斗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如今,区文化艺术中心、井岸影剧院、区博物馆配套建设以及莲洲镇省特级文化站建设都已完成,农村村民也可以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服务。

  在传统文化的建设方面,斗门加强斗门古镇、南门、网山、排山古村等历史文化古迹和水上婚嫁、装泥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目前斗门成功创建省“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和全市唯一的“中国曲艺之乡”,网山村、南门赵家庄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斗门旧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丰硕,“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占了珠海市3项中的2项。

  生态城镇 建设低碳滨水

  宜居之城

  如今开车行走在斗门,道路两旁随处可见整齐的绿化,生态景观林正成为斗门生态文明的“名片”之一。

  据了解,斗门坚持统筹推进,不断建设生态城镇。其中,着重完善生态交通体系,抓好绿道网建设和运营,推进黄杨大道、珠峰大道、工业大道、S272线和高速公路入口等路段的生态景观示范建设,各项建设进展顺利。

  通过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斗门正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在这其中,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始终。其中,以生态旅游、都市休闲为重点,斗门着力把莲洲镇打造成为生态文明风貌特色镇,这一特色使莲洲在今年的“五一”、端午等假期都受到游客的青睐,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区域发展的经济效益。

  以高端规划为引领,斗门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城市建设,生态新城格局全面拉开。如今,黄杨河“一河两岸”综合开发全面推进,东堤、西堤征地拆迁工作正积极开展,市民公园、展览中心、总部大厦等首批10个项目进展顺利,十里滨水长廊正成为斗门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目前,斗门正加快完善富山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城市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城市化,努力形成产城互动、产城共赢的新格局。通过生态新城的规划建设,努力将斗门建设成为低碳、智慧、生态、滨水、宜居之城。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