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天黑了
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干净是为了更好地干事,把握了这里面的辩证法,为官才能走正道,任事才会有实绩。(2014年06月10日 人民日报)
面对这正风肃纪下众多官员被免职、受处分的现状,有的官员开始奉行“宁可不作为,也不要犯错误;宁可少干事,也不要出事”的观点,异化了孔子的“中庸之道”,成为了不作为的“老好人”,不干事的“木头人”。笔者认为,官员的这种不作为亦是一宗罪,而且罪过还不小。
群众需要官员主动“发声”。作为官员,作为领导干部,其本职工作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果为了怕出事而不敢“发声”,不敢作为,那岂非成为了“公堂木偶”?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是组织信任、群众支持,才有了官员如今的地位,如果在其位、不谋其政,那这样的人,无异于政治傀儡,终究会被赶下台。
政府需要官员主动“作为”。作为政府主体,官员承担着保证政府正常运转、维护政府形象的义务,这就需要官员主动作为。主动为政府排忧解难,主动为政府开拓创新,主动为政府务实为民,“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官员主动作为,为政府赢得老百姓的口碑和夸奖,也就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尽管政府和群众都需要官员能够“主动一点”,然而,在八项规定和各项禁令的重压之下,一些官员却秉承着“说多错多,不说不错”的原则,力求在安稳中谋得一席之地。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首先,这是资源浪费。作为领导干部,“占着茅坑不拉屎”,是没有尽职的表现,是犯了“安逸享乐罪”。其次,为害怕出事而不敢作为,这是缺少干事创业的勇气,难道说干事为民都与“八项规定”冲突吗?这是犯了“畏首畏尾罪”。最后,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犯了“渎职罪”。
官员不作为,亦是一宗罪。但是,如何让官员敢于作为,主动作为呢?一是培养干部的能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能力不足,又如何有所作为?二是规范干部的行为。如果盲目做事,为求政绩搞形象工程,为了个人利益而大肆腐败,这样的“主动作为”还是少些为好。三是完善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对于没有业绩、坐享其成的“老好人”不予提拔,对于敢作敢当、主动作为的干部破格录用。四是制定干部的奖惩制度。对于那些主动作为的干部,即便工作上出现一些不违反原则的问题,也要予以重用,力求为干部做事无后顾之忧。
官员,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身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主动作为、敢于作为,才能成为合格的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