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双开”廖少华贪腐路上又多一张“警示牌”

林伟

2014年05月12日14:3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日前,中共中央纪委对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委原书记廖少华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检查。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经中央纪委审议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廖少华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将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2014年5月9日《人民日报》)

记得唐代史学家吴兢的《贞观政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初,唐太宗对左右侍从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他觉得对“正其身”影响最直接的“不在外物”而是“嗜欲”。唐太宗说:“沉溺于嗜好各种美好的滋味,玩弄和喜欢乐舞和美色,欲望既然很多,受到的损伤也必然很大。这样既妨碍了专心做好朝廷的政事,又骚扰了百姓。”唐太宗把“嗜欲”和“存百姓”、“安天下”、“正其身”联系在一起,可见“嗜欲”事关重大。因此,唐太宗带头自我警诫:“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封建时代的官吏、皇帝尚有这样的认识、这样的清醒,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要高得多。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有的党员干部并没有把“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的古训放在眼里,更没有把“嗜欲”和“存百姓”、“安天下”、“正其身”联系在一起,在他们心目中,权力就是金钱,升官发财是自己的人生目标,倾心于“一朝权在手,便把利来谋”,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谋取一己私利的工具,把党和人民的利益则抛于脑后,重蹈古代“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贪腐覆辙。

然而,他们恰恰忘记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多行不义必自毙,”古往今来都是这个理。据北宋真宗时编修的《册府元龟》上记载,从封建社会第一个朝代秦朝算起,到唐末五代时止,被查处和揭发的贪官是460名。而且,《册府元龟》所记被查处官员的级别相对来说都比较高,如“宰辅部”中记载,五代之前被查处和揭发的丞相(宰相)级贪官,共计29名。特别是古代贪官几乎都没好下场,尤其是明清两朝,惩贪手段极为严酷,被处死刑的贪官比例近乎100%,或弃市或凌迟,朱元璋时代甚至出现“活剥贪官皮”的酷刑。

由此观之,从古到今,腐败都是不得人心的,都是令人深恶痛绝的。所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廖少华被“双开”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属于一种“自然”现象,尽管等待他的不会是古代处置贪官的方法,但正义的审判和法律的严惩,是毋庸置疑的。

塞涅卡有句名言:“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廖少华因贪婪失去了政治前途、失去了政治生命、失去了人身自由,失去了他原先看似平常却十分珍贵的一切。这足以让一些党员干部出出汗、排排毒、醒醒神,贪腐路上没有百米短跑,也没有马拉松赛跑,更没有竟走项目,这是“死路”一条,哪怕踏一只脚,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廖少华就是贪腐路上又一张“警示牌”,走与不走,自己看着办吧。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林伟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