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全球一流——奥克梦
共创共享
民营企业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健康、快速与和谐发展,就必须建设一支能够引领和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那么,凭借什么来建立这样一支团队呢?
1992年9月的一个上午,在辽阳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的图书馆12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朱民建、刘兆滨、董振鹏坐在仅有的一张办公桌前讨论。
班长朱建民提出了一个简单而又反复思考了很久的问题:“我们放弃舒适的大学教师的工作创办企业,究竟是为了什么?”
片刻的沉默,朱民建接着说:“我知道是因为热爱科研,科研工作和取得的科研成果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了自我实现的价值与团队协作的乐趣。”这种价值取向、乐趣追求以及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的需要,促使我们选择了科技创业。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就必须弄明白我们究竟依靠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去做。
“我认为,我们要依靠科技共同创造财富,也应该共同分享所创造的成果,并以凝聚一群志同道合的精英人才来发展我们的奥克。”
朱建民的观点得到了团队成员刘兆滨、?董振鹏的高度认同,三位奥克创始人凭借多年同苦共甘、志同道合的工作经历和感受,很快将朱建民提出的观点浓缩成“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八个大字,并正式确定为奥克的企业宗旨,后来上升为奥克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形成了奥克的行为规范,也注定了奥克持续、健康、快速与和谐的发展,成为了奥克经营管理团队的强大疑聚力。
其实,早在1989年3月,当朱建民发起创立环氧乙烷聚合新技术研究课题组的时候,当时包括朱建民、刘兆滨、董振鹏在内的课题组成员,就是怀着对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科研事业的共同热爱走到了一起,并共创造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共同分享了科研成果所带来的喜悦和成就。
刘兆滨在回忆当年分配课题组的第一笔科技成果奖励方案,将其中三分之一用于奖励课题组成员、三分之一用于答谢帮助和支持课题组的相关人员,三分之一作为备用金的经历时,感概地说:“效益是我们创造的,也是相关方面共同创造的结果,理所应当共同分享。”
这就是奥克“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雏形。
1996年6月,朱建民在起草的《奥克的企业文化管理》的公司管理文献中,将“共同创造,共同分享”进一步规范为奥克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国家、社会和自然环境四种关系的基本准则。
一个民营的奥克与过去的大学校办企业已经完全不同,奥克究竟应该怎么办?一个民营企业靠什么来凝聚大家?
1999年9月中旬的一天,奥克的领导班子朱建民、刘兆滨、董振鹏和仲崇纲坐在一起研究如何设置奥克的股权结构。
依据奥克“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核心价值观,朱建民提出了奥克股权设置的三点建设:即班长持股20%左右,领导班子集体控股,公司管理人员和技术业务骨干均有权参股。
为此,四名团队成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完全赞同朱老师的三点建议。但是朱老师作为奥克的创始发起人和公司的总经理,持股应该多一些。”奥克的创始人之一、时任副经理的刘兆滨说。
奥克的另一位创始人、副经理董振鹏也建议“朱老师持股应该在51%以上”。团队成员、副经理仲崇纲认为“朱老师股权设置的三点建议完全符合奥克‘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理念。”
最终,奥克的四名管理团队成员以奥克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献计献策、群策群力,最终确定了奥克化学“班长持股20%左右、领导班子集体控股、管理技术业务骨干以及始终追随奥克的老员工均有机会参股”的股权设置方案,股本100万元,吸纳了28个股东,最少的入股一万元,占当时公司56名员工的50%。
?2000年4月,在奥克“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公司确定了“以人为本组建志同道合的团队,为股东及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追求员工、企业、国家、社会及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奥克企业使命。
财散人聚
2006年10月,奥克集团决定启动公司股改上市进程。那么,公司要上市,上市公司的股权应该如何设置呢?这对奥克的管理者和奥克的企业文化再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
从1999年最初校企业改制的28个股东,到2007年第二次重大股改的时候,变成了82个股东。此次上市只选择了奥克股份,奥克集团在奥克股份上市公司里占有56%的股权。
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和考验,奥克集团董事会依据奥克的核心价值观,自然而然地拟定了奥克集团以法人股的形式代表奥克集团82个股东集体在拟上市的奥克股份持股的方案。
当时,许多关心奥克的朋友和机构对奥克的股权设置方案纷纷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建议。
一位资本市场上的资深朋友好心地对朱建民说:“作为奥克的创始人和董事长,理所应当成为上市公司直接股东。只有这样,将来才能够进出自由。”
朱建民说:“如果我直接持股,另外几个创始人怎么办?如果另外几个人也直接持股,那其余的78个股东能够直接持股吗?显然不能。所以,奥克‘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企业文化决定了奥克就应该是团队集体持股。这样才体现出同舟共济的的奥克价值观。”
2007年2月底,奥克集团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一致通过了奥克集团以法人股的方式在拟上市公司奥克股份持股的方案。
2010年5月20日奥克成功上市,奥克股份以朱建民董事长兼总裁的高管团队均没有在上市公司直接持股。
奥克集团法人集体持股的行为,不仅充分体现出了奥克的核心价值观,也从制度层面上消除了证监会担心存在的上市公司高管套现离职的问题和隐患。在制度层面和更大的资本市场的上,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奥克作为一个公众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宏大文化与诚信品格。
奥克“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仅体现在奥克的股权设置、股东和管理团队利益上,也同样体现在奥克基层员工薪酬收入与奥克企业的同步发展上。
在过去的十年间,依据“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奥克核心价值观,贯彻党与政府“两个同步增长”的要求,奥克率先对涉及员工的薪酬分配与增长机制、社会福利与保险、安全生产、职业生涯与公司发展规划等重大事项,通过公司与工会的组织形式进行集体协商,实现了奥克基层员工的薪酬收入15%以上的年均增长,实现了员工收入与公司发展和劳动效率的同步增长。
打造百年老店
做百年企业,一直都是奥克人的梦想。
2012年,朱建民率领奥克管理团队去台湾进行市场考察交流,在参观台湾第二大石油化工企业——长春集团时,被这个集团的三名管理者深深震撼。
“三个老爷子年龄加起来有260多岁,从1949年开始在一起创业,最小的86岁,一直都没有分开,直到去年才退休到集团的总管理处。”刘兆滨说,和他们交流的感觉非常好,他们的经历与奥克团队也有些相似之处,如果有机会,希望争取每年都跟老人交流一次。
“奥克这么多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按照百年企业发展模式设计的。”
比如共创共享,很多人认为这是奥克2008年提出来的,其实早在1992年就提出来了。
“1992年我们第一确定了公司的名字和战略,第二个确定了我们为什么而干,用军队的话说叫我们为什么而战。”朱建民说,最后提出这个价值观是他提的,但是也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同,最后变成了奥克这个团队的和企业的理念。这种价值观也从一个人的变成了一群人的,这也很重要。
“这就是个人的变成了团队的,反过来这个团队也在完善着个人,其实我们很多东西是我起草,但是大家讨论,这就是群策群力。”朱建民说。
目前,奥克产业链条已经开始向上游延伸,自己生产环氧乙烷,以后还要生产乙烯。下一步的规划是保证环氧乙烷50%能自给自足。
“奥克梦想和目标是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环氧乙烷衍生绿色低碳精细化工新材料的制造商。”问及奥克的梦想,沉默寡言的刘兆滨脱口而出,而且这个梦想一直会持续下去。“在奥克,只要身体允许,我们没有干10年退休或干20年退休的说法,我们会一直干下去,即便以后我们老了,不能参与管理了,也会继续关注。”
在我们即将离开的时候,扬州仪征化工园内奥克化学公司的二期工程已经上马,一期投资24亿元五万立方米低温乙烯储罐、年产20万吨环氧乙烷和年产30万吨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项目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将使得扬州奥克将成为国内同行业中最大的产业基地。
“选址扬州,是因为距离南京半径200公里范围内有奥克近50%的客户和市场。”朱建民说,从目前来看,扬州的投资环境让奥克非常满意。接下来,年产12万吨环氧乙烷精细化工新材料的奥克武汉分公司即将投产。
如今,奥克化学已经形成总部在东北、华东、华南和华中的产业布局,并辐射西南和周边国家……
“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在结束采访时,构成奥克核心价值观的这八个字久久在我们心里沉思。
中国自古以来倡导同甘共苦。人们常说同甘易、共苦难。可当今中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后,许多创业“合伙人”后来的结果被颠倒过来了,形成共苦易、同甘难。一旦企业大了,财富多了,利益的诱惑就容易导致同伴散伙、兄弟反目、家族分崩。于是,企业毁了,产业倒了,此类例证不胜枚举。
奥克团队之所以成为“梦之队”,就在于他们已经将“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核心价值观深深融进团队每个成员血脉,成为每个成员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了奥克企业发展的灵魂……
如果我们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行业,乃至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都能做到共创共享,于13亿人来讲将是多大的福音,于世界来讲将是多大的贡献!
这就是我们在采写奥克中,得到的最深刻启示。
(选题策划/李而亮 孙聚成 文/本刊记者 张向永 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