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止咳药屡成“毒品”,相关部门哪里去了?

郑端端

2014年04月29日11:1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日前,江苏一名男青年因乱服止咳药而导致上瘾,几年花掉了上百万元钱,其乱用药物的严重后果让人大跌眼镜。吃药上瘾或许是极端个例,但在中国,“吃错药”的现象十分普遍。无论是故意还是无意,服用不必要、非对症的药品,或随意增减用药量,都属于“吃错药”的范畴。(4月27日 新华网)

不可否认,中国老百姓“吃错药”最为普遍的表现在于“没事儿溜溜药”。许多人对付身体小毛病的“法宝”就是凭借经验,给自己“开药”。有些老人在判断服用这些药物时,通常是看电视广告,有的是听邻居说效果好,有的则是儿女按照病症给买的,几乎没有一种是通过医院医生正规诊断开出的药物。还有一些“迷茫的病人”被“随意的商家”“药店”所操控,在并不专业的售药人员的引导下,“吃错药”就在所难免。

止咳药屡成“毒品”,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其一,中国人有凭借经验给自己开药方的历史传统,认为得了小病,吃点药、挺一挺就过去了,就医意识仍然淡薄;其二,药品广告“琳琅满目”,患者在“挑花眼”的同时选错药的几率也在增加;其三,处方药并没有被列为“毒品”,再加上销售环节“实名制”落实不力,致使有关部门在监管上遭遇困难。

根据我国《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应当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分类管理规定的要求,凭处方销售处方药”。第三十八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不难看出,我国对于未按处方销售的行为,处罚较轻,只是“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整改、罚款”,这样难以对医疗机构非法出售药品的行为形成震慑。某城市从2009年至今已查处滥卖止咳水药品67宗,处罚近40多万元,但几乎没有药店被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更没有人员因药物违规销售而入刑。

要根除药品成“毒品”现象,笔者认为,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百姓到正规医院开出药物,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药品市场的监管,净化药品广告,同时补充立法,提高违法成本,强化处罚以达到惩戒震慑的作用。

习近平说:“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在药品日益泛滥的当下,政府部门要积极作为,一方面向百姓宣传“合理用药、安全用药”、普及用药常识及药物滥用的危害性,强化就医意识,引导群众到正规医院接受诊断和治疗,不可随意服药,用药后不能随意停药和随意加减量。同时政府可进一步增加县区级、甚至是社区内的医院数量,配备足够的医疗人才和资金投入,使医疗资源更加均衡,使百姓就医更加便捷。宣传部门应对发布违法药品广告严重的媒体进行曝光,发动社会舆论与新闻舆论共同对发布违法药品广告的媒体予以谴责,切实净化药品广告的发布环境。另一方面,药品监督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用药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处方药的销售行为,对一味追究经济利益而滥发药物的医疗机构要出重拳,严厉处罚,控制医疗机构滥开药品等不良行为,达到入刑标准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人命关天,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首要职责。”相关部门要以监督为中心,在打击制售假劣药品、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同时,注意抓源头治理。在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的同时,注意运用监管手段促进医药事业健康发展,让老百姓真正吃上放心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