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各位委员:
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型的产业集群,是通过产业组织形式整合基础科研和技术专利等创新资源,直接用于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新型产业形态。创意产业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音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漫画、表演艺术、出版、资讯科技服务、电视和广播等行业。创意产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加值产业,是通过文化、智力和科技的凝聚力、渗透力和辐射力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内在价值。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不仅能迅速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并优化其内部结构,而且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显资源节约型社会特征都有广泛的意义。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实现工业化后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以创意产业为核心动力的新经济已占据美国GDP的70%,加拿大的60%。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时尚文化和消费方式已成为发达国家实施文化扩张战略的载体。
发展创意产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将发展创意产业与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可以使城市建设更具魅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也迫切需要创意产业提供有力的支持,两者结合,能起到互相促进的双赢效果。
当前,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创意产业认识不足,这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极大阻力。二是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缺乏规范的市场培育、推广、激励、孵化等机制。三是社会对创意产业人才开发支持力度不够。我国不仅缺少高端创意人才,导致原创作品少;而且缺少擅长将创意作品“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目前,高校开设的有关创意产业的专业大多层次不高,难以培养出高水平人才。
为培育和扶持我国创意产业,推进产业文化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意识,构建优势
将培育和扶持创意产业纳入“科教兴国”的主战略。通过各种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发展创意产业是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必须由全社会合力推进。
把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城市文化建设相融合,把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增强综合竞争力”为宗旨,在与基础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中不断造就、提高创意产业的功能和价值。
注重以企业为主体,以集聚区为载体的创意产业链的建设。要关注“上游产品”企业和“下游产品”企业在资源利用、信息共享,供需衔接等方面的组合。规范创意性服务与产品的市场运作机制,着力培育创意产业领域里的“领头雁”企业。
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积极发掘和整合科技文化信息优势,积极培育和推广创意产业领域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以打造中国品牌为切入口,建立我国的创意产业“高地”,如设计业、动漫网络游戏业、传媒与多媒体内容产业、影视与演艺业、时尚消费业等。
二、创新机制,培育市场
尽快制定未来若干年我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政策导向,完善和优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环境。
首先,应制定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考虑到目前创意产业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现状,建议尽快建立创意产业协调领导小组,以协调各方,实现资源优化整合。
其次,应加大资金、税收和投融资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资金在创意产业的初创阶段可以贴息贷款、补贴等方式予以扶持。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介入创意产业,多渠道筹措创意产业发展资金。
再次,鼓励形成创意产业民间组织,以构建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议把提供专业化创业设施、技术交流、信息服务、政策指导、会展、出版发行、市场推广等活动交由行业协会管理,以便构筑起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大力扶持、鼓励、扩大本国创意产业产品的出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并以此扩大我国的文化影响力;也可通过吸引政府订单,引导和培育国内消费市场。通过政府采购,带动创意产业链良性循环。
尽快由规划、指导、协调和组织创意产业发展的机构建立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统计评估体系,策划并推动创意产业的国际交流和学术研究。
三、人才优先,重在培养
首先要在基础教育中播下创意的种子,为开启未来创意产业市场奠定基础。
其次是设立以培养创意产业人才为核心的创意学院或在高校设置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专业。尤其要重视培养擅长将创意作品“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市场营销人才,即“新媒介人”阶层。在相关优势专业中导入创意产业知识和技能开发模块,注重研究创意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与方法。同时,也应重视社会培训机构的专项短期培训,为创意阶层的形成和人才的培育创造有利的氛围。
利用项目引导创意产业发展。通过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吸引和凝聚海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人才,特别是那些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