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应该登高望远、审时度势,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以更远大的目光、更丰富的智慧、更坚毅的勇气、更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当前,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的积极变化,我们应根据胡总书记上述重要讲话精神,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紧推动构建以台湾海峡为纽带,以两岸经济一体化为共同远景的“海峡经济区”,进一步“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以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两岸的共同繁荣,并为最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构建涵盖台湾、福建、浙江南部、广东东部和江西中东部地区的“海峡经济区”,可以充分发挥两岸地缘相连、血缘相亲、文化同根、经济互补的巨大优势,有效地优化、整合两岸的产业对接、资源配置和市场布局,不仅将为台湾经济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将推动祖国大陆沿海地区形成完整的经济发展圈链条,使“海峡经济区”成为祖国大陆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北部湾地区之后的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无疑这将大大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并为未来“大中华经济圈”的形成、发展提供稳固的基础。为此建议:
一、将“海峡经济区”作为国家级经济区,列入国民经济发展重大规划之中,加紧制定专项建设发展规划,并在政策、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二、产业合作是“海峡经济区”经济合作的核心。建议通过两岸高层协商,科学合理地推动“海峡经济区”的产业分工合作,可否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推进两岸在金融、电子信息、机械、石化、现代农业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三、建立城市战略合作关系是促进城市之间经济交流合作的有效形式,对周边地区也有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议推动祖国大陆温州、福州、厦门、泉州、汕头等城市与台湾台北、高雄、台中、台南等城市,建立单向或多向型的城市战略合作关系,发展相互间紧密的经济和社会联系,提高区域内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促进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四、促进海峡西岸发展是构建“海峡经济区”的重要前提。建议加大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力度,突出先行先试,并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同时要倡导创新思维,推动当地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法律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建立、健全无障碍市场流转体制,不断提高海峡西岸自身发展水平,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
五、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通讯网络体系,是确保“海峡经济区”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撑。目前海峡西岸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已具雏形,建议进一步加快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连结的交通网络,尤其是加快沿海港口、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逐步形成以港口为起点,以铁路、公路为通道,辐射祖国大陆中西部内陆省份的现代交通网络,使整个海峡西岸与台湾高雄港、基隆港等共同构成通向西太平洋和世界各地的主要通道和枢纽。
六、海峡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建议进一步加强海峡文化建设,推动两岸文化的实质性对接和深度融合,实现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在更广、更深的领域和层面上的共同传承,为“海峡经济区”的构建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上建议供参考。
注:该提案得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