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1日16:45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记者 孙颖
5名高中生,2名在美国,3名在中国深圳,组成了一个跨国公司——旅游互淘 (TravExchange)。他们想用一个手机App和网站,让两个异地的用户能够对接后轮流到对方的城市去旅行,双方轮流成为旅行者和招待者,从而让旅游既省钱又有乐趣。成员之一的吴子谦告诉记者,他们的目标是把TravExchange做成真正的盈利企业。他笑言,“创业与高中生的身份并不冲突,像在美国硅谷,创业氛围很浓厚,一些中学生也会尝试创业。只不过我们的创业氛围不是很浓厚,一些人觉得学生创业很新鲜。我觉得未来创业会更加低龄化。”
美国姐妹寻找中国同龄伙伴合作创业
1
美国姐妹寻找中国同龄伙伴合作创业
成立TravExchange的创意来自一对美籍华人姐妹Gia Ni和Gina Ni,她俩均是高中生。她们阐述了成立TravExchange的原因:年轻人渴望到各地区旅游,交往新朋友;他们不喜欢参加程序化的旅行团,而是喜欢去本地人玩的地方,吃本地人吃的东西,探索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秘密地点;他们旅行资金有限,希望通过与当地朋友联系,像本地人一样旅游,节省资金、玩得愉快、交新朋友“一举三得”。
于是,这对姐妹想为年轻的旅客提供一个手机app和互联网平台,让他们可以先在手机上寻找对接匹配,然后以本地人的方式轮流招待对方到自己的城市旅游,“我们的目标是你可以找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旅游对接朋友,用本地人的方式旅行全球。作为回报,你也将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来参观你的家乡。”
在今年刚结束的硅谷华人创业大赛上,这对姐妹与2000多成人参赛者组成的500多支队伍角逐,并闯入了20强。她们得到很多投资者的关注与指点,希望她们能够牵头把自己的创意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实现。她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邀请中国同龄少年来完成项目。
在CSDN(全球最大的IT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下,深圳第二高级中学的吴子谦、姜铭烜、刘育麟组成的研发团队加入了上述项目。目前是该校高二学生、也是研发团队组建者的吴子谦说,其实他们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没有付诸行动做项目。因此,当得知TravExchange,他们很愿意加入并提供技术支持,“有点一拍即合的感觉。我们平时旅游觉得旅行社报价太贵,提供的线路也很枯燥,之前我还想过以沙发客的形式去旅游呢。”
据了解,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3位深圳学生的分工是:吴子谦负责项目运营,姜铭烜负责设计,刘育麟则负责技术。今年1月相关工作开始了,美国的Gia Ni和Gina Ni负责战略发展规划。
注重旅游者、接待者情感沟通
2
注重旅游者、接待者情感沟通
吴子谦介绍,目前该项目App的安卓demo APK以及网站的前台设计已经完成,按照他们的计划,预计5月31日完成后台建设,6月31日完成测试,7月31日实现产品上线。
为了提前进行产品推广,积累用户量,他们利用网站做起了筹款,目前已筹得108460元。“筹集到的钱一部分用于团队前期运营,部分用于给予我们支持的人们的回报,这样做也是为了积累更多用户。”
记者了解到,TravExchange设置了9项回报,比如邀请支持者成为TravExchange的梦想导师,为高中生准备硅谷梦想之旅,带他们参观硅谷斯坦福大学,参加各大企业、Facebook和google的企业活动,美国旧金山2日包食宿游玩接待,深圳2日包食宿游玩招待等。
虽然目前产品尚未上线,但吴子谦简单介绍了操作流程,“比如我要去上海旅游,我在TravExchange平台上看谁发了相关服务,打开页面会看到其提供服务的具体情况,如是否提供住宿、具体行程介绍等。如果我不满意现有的服务,我可以自己发需求丢进平台的广场里,上海本地人看到后,觉得如果可以满足,便接下来。”据其介绍,该项目针对的主要群体是大学生和高中生,项目前期盈利模式为虚拟货币形式,以此获得现金流,摆脱“烧钱模式”,后续将接入旅游周边广告等形式。
TravExchange与传统的“沙发客”有何区别?对此,吴子谦解释,“沙发客”只是为游客提供住宿,而TravExchange是当地人陪游客去玩,注重的是旅游者和接待者双方情感的沟通,而且有后续服务。而随着越来越多用户注册和使用,用户评分和身份验证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来吸引更多年轻人利用TravExchange来交往陌生朋友。“目前我们先会在国内开展这个项目,然后在美国市场做,希望未来可以再扩大范围。”吴子谦说。
“身边的同学觉得这一块市场很大,认为这一旅行和交往平台会让年轻人喜欢。一些投资公司也注意到了我们,和我们接触。”吴子谦说,在上月26日举行的创业邦—创新中国上海大赛的决赛中,他们获得了优秀企业的称号。
在TravExchange的相关资料中写道:“虽然我们很享受这个团队的乐趣,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少年人玩玩的事情。我们的目标是做成一个真正的盈利企业,最终目的是做一个国际性标杆性的天才少年企业”、“真诚希望这个交流能够成为一个起点。这次尝试是要让中国的少年都能够有机会体会硅谷年轻人享受到的氛围与机会”。
做项目、创业与高中生身份不冲突
3
做项目、创业与高中生身份不冲突
“国内的创业氛围不是很浓厚,高中生创业还很少,”吴子谦认为,其实创业、做研究项目与高中生的身份并不冲突,“Gia Ni和Gina Ni姐妹在硅谷,那里的创业氛围非常浓厚,在中国和世界各地都还在以学历和年轻来区分创业的时候,硅谷却能够孕育出一个又一个年轻的(不足20岁)亿万富豪。Gia Ni和Gina Ni相当于我们这边的初三生和高一生,在她们的年龄来创业属于较早的,不过,比她们大两三岁的学生创业者在硅谷有很多。”
通过合作,如今吴子谦三人与美国的Gia Ni和Gina Ni姐妹成为了好朋友,“她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可以拿出一份完美的商业计划书,甚至连我们接触的投资人都说这是他们看到的最好的商业计划书之一,这些都让我很佩服。”吴子谦说。
谈及如何处理项目与世隔繁忙的高中学业之间的关系,吴子谦说,只能提高学习效率,把时间挤出来忙项目,“学校3点多到10点多是自习时间,我要赶在5点左右就写完所有作业。”子谦还说,之前父母怕自己做项目耽误学习,态度上很不认同,但后来了解到做项目的过程也是不断在学习,而且他可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便转变观念支持了。
他告诉记者,发展兴趣、做研究项目、创业让自己十分享受、收获快乐,同时也让他提高了学习效率。此外,目前已有北京几所不错的大学向他抛来橄榄枝,“我更想出国学习,进入斯坦福大学是我的梦想。”
事实上,创业对于17岁的吴子谦和15岁的姜铭烜来说并不陌生。2012年,他们就和伙伴尝试做“哼唱搜索”的创业,只要用户哼几句歌曲的旋律,系统就可以识别出是哪首歌曲。当年他们还尝试设计界面,接触了很多投资人,分享他们创意的想法,并寻求支持,“虽然这个项目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做成功,但我们积累了经验,包括投资人资源,做这次项目时可以用到。”
吴子谦对发明创造、创业一直很感兴趣,在4年级时就发明了一把特殊的雨伞,“一次下雨时,手要打伞没法腾出来照明,于是想到在雨伞上装手电筒;伞里太闷热,我给它加上小风扇换气,”这把雨伞后来申请获得了国家专利。
姜铭烜是一名电脑爱好者,平常喜欢看专业的电脑书籍并深入思考,最新的电脑技术、行业信息他都有所了解,并能讲出一二。
吴子谦、姜铭烜和刘育麟还曾代表中国参加德国机器人欧洲锦标赛,并获得最高奖项——驱动奖,并在各类科技比赛上屡获佳绩。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