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0日14:27 来源:南方日报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黄惠康。
马来西亚拿督萧玉凤女士。
吉隆坡市市长阿末·费沙。
郑和下西洋的坐船模型。资料图片
在素有“海上十字路口”之称的马六甲,一面是随处可寻的华人足迹,告诉人们南粤—南洋自古以来的血脉之亲。而在古城几公里外,是来自广东的填沙船在夜以继日地建造一座全新的旅游岛。
从古至今,以古鉴今。近日,南方日报与省外办、广东电视台联合开展外事新闻调研,关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在调研采访中,我们围绕如何打通互联经脉、重续丝路旧缘、共结丝路新缘,聚焦经贸、文化等领域的热点话题,为拓展广东与东盟国家合作新空间寻计问策。当前,马来西亚致力于转变经济业态,在新兴的旅游地产、生物技术、健康医疗等产业寻求国际合作,而这与广东企业加强与东盟互联互通的部分思路不谋而合,也将为双方在共同需求的基础上共谋发展提供契机。广东卫视《广东新闻联播》近期也将推出相关专题。
走访马来西亚期间,即使是从未到过中国的当地马来人,一听到我们询问古代的中马往来,嘴里总能立刻蹦出“Cheng—Ho”(郑和)这个词。在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最让记者难以忘怀的不是收藏于馆内的中国古瓷器,而是博物馆高墙上那幅诉说马来西亚历史沿革的巨幅壁画——图中央醒目的“1409”标识和带有竖着“郑”字旗的宝船,向人们诉说“郑和下西洋”时的盛况。
历史印记
“海上十字路口”华人足迹随处可寻
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向南驱车一个半小时,便能抵达马六甲州。从那里再往南行250余公里,就是狮城新加坡了。在访问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下设的投资马六甲有限公司时,首席执行官拉姆里·阿里(Ramli BinMohd Ali)先生反复向我们如此推介马六甲州的地理位置优势。
然而更为世人所熟知且慕名前往的,或许是那座盘踞在马六甲河口、扼住两大洋要冲的古城——马六甲。赋予她“海上生命线”的美名,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无可厚非。拉姆里·阿里说:“这里每年有33万艘游艇经过,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时至今日,马六甲海峡依然是世界环球航线的要冲,是波斯湾石油运往世界各地的三条主要通道之一,是北太平洋沿岸国家与南亚、中东、欧洲和非洲各国互通的必经之路。
人们很难想象,15世纪以前,马六甲只不过是一个荒僻的小渔村,仅有二三十个土著居民,靠简陋渔具捕鱼为生。直到1400年,从苏门答腊巨港出逃的王子拜里米苏拉来到这里,用一棵树(马六甲树,古称“满剌加”)的名字命名,建立了满剌加王国。到了15世纪中叶,这个王国已经称霸马来半岛,成为东方的贸易集散地。
而这一切,是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改变。根据史料记载,唐中叶中国战乱频繁,陆上丝路受阻,海上丝路因而兴起取而代之。当时马来半岛还是小邦林立,互不统属,但彼时中国与马来半岛已经开始政治往来,从宋朝的三佛齐(今天的马来西亚东部地区),到元朝末期的信伽补罗王国(今日新加坡),无不与中国保持着贸易往来。到了明代,郑和七下西洋,5次来到马六甲,满剌加王国首领也曾25次到访中国,频繁的政治、经济和人文往来带领中马关系走入繁荣期。史学家认为,明代日益发达的手工业,迫切需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找到贸易中转站和海外市场。而马六甲扼海上丝绸之路咽喉要冲,使之成为中国商人的聚居地和货物的集散地。
郑和下西洋后,越来越多中国人到马六甲定居、开荒、经商。时至今日,马六甲著名的三保山还拥有中国以外最大的华人墓地,12000余个坟墓,散落在25公顷的土地上,见证了华人在马六甲勤劳开垦、落地生根。山脚下还有一座三保庙,整个建筑飞檐翘角,红柱粉墙黛瓦,富含中国民族建筑风格。据说,所有建筑材料,哪怕是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运来的。
走在马六甲古城的小街,古韵悠悠的骑楼和屋檐上挂着的一块块汉字招牌,甚至在葡萄牙殖民者留下的圣地亚哥碉堡内,也能遇上有着东西混血面孔的街边艺人在弹唱“夜来香”的曲子。
而在峇峇娘惹博物馆内,摆放着描绘中国风景的屏风、产自中国的瓷器和中国传统婚礼服饰……活脱脱一部华人与当地人通婚、交融的历史教科书。
现状分析
马六甲旅游承载量不足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生命线的马六甲古港,古代中国的大商船来到这里,将货物搬上几十艘小船,再分批运送进马六甲古城。时至今日,这一方法仍被继续沿用,只不过送的不再是货物,而是观光旅游者。
由于马六甲古港前的水深条件无法满足超大型邮轮靠岸,前来马六甲观光旅游的游客乘坐豪华邮轮到达马六甲海峡后,必须换乘大约承载20多人的小船才能靠岸。主打“历史”牌的马六甲,是目前为马来西亚带来最多游客和缴纳旅游税最多的州属。在2012年,马六甲共接待1371万人次游客,数目相当于马来西亚人口的一半。目前,马六甲的最大收入来源亦是旅游业。2012年,旅游业占马六甲国内生产总值的42%。去年,该州成功吸引了1430万人次游客到当地平均逗留2.25天,游客花费从2012年的75亿马币上升至92亿马币。
马六甲是一个战略要地,它处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及东南亚最发达、平均收入最高的国家新加坡的中心点。从吉隆坡出发到马六甲,1个半小时车程,从新加坡到马六甲,2个半小时车程。这个车程距离,恰好满足这两个区域的百姓短程旅游的需求。
但这也带来了政府对当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另一种担忧。“太近距离导致一个不太好的后果是,许多短程旅行游客来到马六甲古城,顶多吃一顿午饭,晚饭前就离开,消费可能就30多元。”一位当地官员的话,无意中透露出马六甲旅游景点和旅游消费形式的单薄。
不仅如此,马六甲古城旅游承载能力有限也成为制约因素。记者从马来西亚拿督萧玉凤女士口中得知,目前马六甲接待的国内游客逗留的时间一般只是一日游,而选择留宿马六甲的旅客顶多只会待上一到两晚,主要原因是马六甲的晚间旅游配套不足及酒店房数有限。据马来西亚旅游促进局统计,去年马六甲只有15300间酒店房,高峰期酒店房的缺乏给旅游业带来负面影响。
“没有足够多且好的酒店,就没有客源,没有客源,也就导致酒店业的萎靡,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凯杰发展集团副总裁张铭远对笔者说。
当地政府也意识到这一点,马六甲州州长敦·莫哈末·卡利尔认为,有必要增加更多相关投资以应付日益增长的游客量,包括建造更多基础设施,如酒店、交通、资讯中心等,将马六甲打造成世界级景点。因此,马六甲政府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在2020年增加1.8万间酒店房,从而吸引2000万人次游客。
合作契机
填海造陆打造全新旅游岛
在全球发展当中,世界旅游领域显示明显的增长之势,马来西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每年全世界有33万游艇经过马六甲海峡,可是我们没地方给这些船停靠。”萧玉凤说,码头水深不够,古城酒店数量不足,旅游内容单薄,这些“短板”若不补齐,马六甲难以重振当年“世界十字路口”的雄风。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名为“马六甲门户”(Melaka Gateway)的项目应运而生。
“马六甲门户”被列入马来西亚国家重点扶持计划,是马来西亚六大走廊发展项目之一。该国旅游部对“马六甲门户”的定位是——一个综合性的旅游岛(又名皇京岛),即把这片岛屿打造成为高端商业和旅游特区,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来岛上一同开发。据了解,这个项目共占地609英亩,开发总值达400亿马币(约合800亿元人民币),预计在2025年全部完成。
项目首要任务是改变马六甲古港的最大束缚——水深太浅。从全权负责这个项目开发的凯杰发展集团为我们展示的规划图上看,该项目共囊括西、东、南三片岛屿,其中,西部和东部是人工岛,最南部是一条长约1公里的天然礁石。目前已经在动工的是位于西侧的人工岛,张铭远介绍,这片西部人工岛目前已由来自广东湛江的填沙船施工2个月,填好了大约300亩土地,整块人工岛将于今年8月全部填好。
“一旦填好,水深就能达到18米,长达100米的超大型邮轮也可以靠岸。”“有了深水港,我们计划建一个长达900米的国际邮轮码头,那里将可以停放1000艘邮轮,1000辆私家车和200辆巴士,码头还要设停机坪,将可停放水陆两栖飞机。”萧玉凤介绍。
据了解,这座豪华码头将于2017年建好,预计将为马六甲带来100万左右的游客量,目前已和世界上13个邮轮公司签好合约。有了皇京港作为海上游客的承载点,高档酒店、购物长廊、主题公园等配套旅游设施将一一补充。
而皇京岛的最大卖点是这里将设有海关和移民厅,国际游客可从这里上岸后直接过关。“这也意味着整个皇京岛上的商业都可以设立为免税区,势必吸引众多国际游客。”马来西亚政府将在这里投建450万平方英尺的商业设施和能容纳万人的大型演出中心,除了为增加游客到访量,也可以提高客人在马六甲的逗留天数,把过去的一日游游客变成多日逗留游客。
记者获悉,“马六甲门户”预计在今年6月推出第一个项目,整个发展期长达12年。
“皇京岛项目,说到底就是为了改变马六甲这座历史名城的经济业态,改变马六甲尴尬的位置,从单一的旅游景点开发,转换成建立一座综合体的旅游城市,以现代旅游业来支撑马六甲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张铭远说。
■大使点评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黄惠康:
粤马关系发展“天时地利人和”
今年是中马建交40周年,中马关系一直走在中国—东盟友好关系的前列。去年,马来西亚连续第6年成为中国在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两国也于去年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推动中马关系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关键阶段。
接下来,中马两国除了在基础设施、农业、传统制造业领域加强合作,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通信、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也有很大的合作潜力。广东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曾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友好往来发挥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而今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中国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与马来西亚的双边贸易,占广东与东盟贸易总额的1/4。推动广东与马来西亚合作发展,可谓是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接下来,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广东同样应该扮演更加积极重要的角色。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突出互通有无和互联互通,互联方面应该加强同马来西亚在双向投资与金融方面的合作,同时加强海上互联互通,扩大港口与现代物流业合作。
■广东机遇
邀请粤商到马六甲投资旅游
眼下最吸引马来西亚拿督萧玉凤的,还是那些实力雄厚的旅游地产开发商。“广州的长隆游乐园做得非常成功,马六甲门户项目中包括一个主题公园,不久后我将启程广州取经,并希望邀请他们来马六甲投资。”萧玉凤说。
“只要在这个区域内设立与旅游相关的项目,比如建造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即可享受五年税收优惠政策,即在这五年时间里,投资者只需对30%的纯利纳税。”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官员扎布里(Zabri)告诉记者,这是马来西亚政府为海外投资者提供的优惠措施。
事实上,广东的房地产开发商对于投资马来西亚并不陌生,富力和碧桂园早已在这里开拓市场,不过开发项目仍以传统的商业住宅为主。从凯要杰发展集团副总裁张铭远的角度来看,他更希望广东的二三线地产开发商来到皇京港,“因为一线开发商大都专注于商业住宅,而马六甲的人口局限注定了这片岛不太适合发展传统住宅和商业,但其蓬勃的旅游业促使我们把方向放在旅游地产上。”
据他透露,目前整个马六甲门户项目的四成土地保留自己开发,三成合作开发,三成土地出售给其他开发商。
绿色科技金融成投资重点
十几年前,马来西亚提出在2020年实现人均收入超过15000美元的“2020宏愿”。现在看来,实现“宏愿”的压力着实不小。以马六甲州为例,该州人均收入为33550马币(约合1万美元),在未来6年内,人均收入还需增加50%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2010年下半年,马来西亚政府提出“经济转型计划(ETP)”,推出包括批发零售、旅游、商业服务、电子电器、教育、医疗保健等在内的12个国家关键经济领域的发展目标以及共150项“切入点计划(EPP)”。
目前,服务业是占马来西亚GDP比重一半以上的头号经济支柱。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马六甲门户”项目有其战略重要性,但它只是马来西亚六大发展走廊项目之一。其他的项目,更综合反映了马来西亚目前在能源、通信、交通等领域的大量基础设施项目面临建设资金短缺、技术经验不足的情况。
马来西亚前驻华大使、马中友好协会会长、拿督马吉德建议,广东企业可参与马来西亚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北部的高铁建设,推进本地区互联互通。
“目前马来西亚正处于‘经济转型计划’的关键阶段,对于同样站在转型十字路口的广东来说,无疑是发展合作的大好时机。尤其是马来西亚的外向型经济特点决定了其对贸易、投资依存度高,因而与中国的共同需求也进一步加大。”
投资之手该指向何方?从调研的所见所闻来看,马六甲尤其欢迎非劳动密集型和高科技产业进驻,包括在农业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电子产品、卫生保健、医药制造业等领域投资,最近也开始鼓励航空航天发展。
而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金融和绿色产业被当作是吸引投资的重点。该市市长阿末·费沙先生可称得上是一位“绿色市长”,从他上任至今,吉隆坡市共种下7万棵树,而周末推行的“绿色无车早晨”活动,也极大地鼓励了市民选择绿色出行。从未到过广东的他在听说广东省同样重视绿色产业发展后,立刻敏锐地嗅到商机,邀请广东企业家能到吉隆坡投资有关绿色能源和绿色建筑的项目。
总策划:张东明 傅朗 王更辉
总统筹:李坚 段功伟
策划执行:黄国平 徐林
撰文: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赖竞超
摄影:黄国平 翻译:葛樱楠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