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华蓥山上有所“跨省”寄宿小学

2014年04月10日05:00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华蓥山上有所“跨省”寄宿小学

华秦小学塑胶操场上,孩子们正开心地做丢手绢游戏。 记者 李薇帆 摄

  华秦小学的学生公寓宽敞整洁,来自四川的学生蔡檄坐在书桌前露出开心的笑容。

  记者 李薇帆 摄

  站在华秦小学教学楼的二楼,放眼望去,四川省邻水县高滩镇保家村农田里的菜花尽收眼底。

  这所位于渝北区茨竹镇秦家村的小学,坐落在华蓥山脉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虽然一条省界线划开了重庆、四川两省市,但这所高山上的寄宿小学却承载着两地孩子寻求知识的共同渴望。

  4月8日,记者从主城驱车近3个小时来到华秦小学,听这里的师生讲述他们的故事。

  25个学生来自邻水

  8日清晨,黄紫涵被一阵急促的闹钟吵醒。她揉揉惺忪的眼睛,习惯性地小睡了一会儿,才慢慢穿衣起床。4年的读书经历告诉她,从自己邻水县高滩镇保家村的家“跨省”到重庆的学校读书,走路不过10多分钟的时间。

  “就近入学,是四川孩子来这里读书的主要原因。”华秦小学副校长张树清指着学校不远处的一条河沟说,迈过河沟就是保家村了,孩子们走路上学近的不到10分钟,远的也就1个多小时。但是如果到四川的学校读书,起码有20多公里路,成年人都要走近3个小时,更别说娃儿了。按照国家就近入学规定,渝北区教委同意这些娃儿来这里读书。

  蔡檄同样来自保家村,不过他的家距离学校有六七公里远,走路要走1个多小时,他选择了住校。在蔡檄所住的学生公寓里,记者看到,地上铺着亮堂的地板砖,5张铁架子床整齐地排列着,上面睡觉,下面则是书桌,书桌上还贴着童趣十足的蓝色卡通图案,比某些城里学校的住宿条件还要优越。坐在自己的书桌前,蔡檄高兴地说:“我在这里住都是免费的,每学期还有500元的寄宿生生活补助。”

  像黄紫涵、蔡檄这样“跨省”读书的孩子,华秦小学一共有25名。这些孩子对省界没有什么概念,因为他们在这里享受着和重庆孩子一样的待遇。张树清指着蔡檄说:“在学校没有地域区别,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四川的孩子同样享受着蛋奶工程、爱心午餐等。他身上这件衣服,就是去年渝北区暖冬行动针对特困学生发放的。”

  川渝师生情谊深

  “有时候,我感觉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来自保家村的王亦菲正在上四年级。他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身体残疾的爷爷和90多岁高龄的祖祖,生活十分困难。他感激地说,“班主任老师桂容不仅在学习上关心我,还时常给我买一些衣服和学习用品,让我感觉很温暖。”

  同样来自保家村的学生周治红家中有五姊妹,父母都在外面打工。由于长期无人照顾,周治红头上长出了虱子,痒得不得了。桂容硬是和另外一个老师一起,花了近一个小时,帮她洗头剪头,彻底给头发做了一个大清洁。摸着清爽的头发,周治红眼眶微红:“没想到老师居然会帮我洗头,她们不仅教了我知识,还教我要爱干净。”

  “在我的眼里,孩子们都一样。”桂容称,班上有7个孩子来自四川,他们和班上的其他孩子组成了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不分彼此。

  同样的话语,也从三年级数学老师邱德利口中讲出。她说:“班上有5个孩子来自四川,我们班所有孩子都和睦相处,没什么外来的感觉。”

  优质教育引进高山

  走进依山而建的华秦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偌大的塑胶操场。

  虽地处高山,孩子们的所见所闻并不闭塞落后。电视、电脑、网络、实物展台,华秦小学每个教室都开通了网络,可以用多媒体授课。不仅如此,学校还建了微机室、音乐室、美术室、科教室、劳技室、图书室等六大功能室,孩子们的音乐、美术、科学、劳技课程一样不落。

  “华秦小学建得这么好,这和当地政府的财政投入密不可分。”张树清称,在当地政府看来,不论省份,不论城乡,所有孩子都应享受均衡平等的教育。“华秦小学没有因为远而被遗忘,相反还倍加重视,目前学校160名学生,有老师19名,就是要让孩子们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不仅如此,这里的孩子还享受到了特别的关爱。由于地处高山,山村收入微薄驱使许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加之山路陡峭遥远,有71名学生不得不选择住校。这些住校的孩子不仅住宿费全免,而且在校期间每天晚上6点30分至8点20分都有专门的老师辅导功课。

  针对学校60%的学生属于贫困生的现状,学校也通过贫困生补助、寄宿生活补助等方式予以解决,无论是四川籍学生还是重庆籍学生都可申请。该校四年级学生李晓莉告诉记者,作为贫困生,她从没向学校缴纳过任何伙食、书本等费用。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