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松柏围人“九代不扶犁”

2014年04月09日19:58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松柏围人“九代不扶犁”

松柏围古村静卧于繁华闹市一隅,见证着世事沧桑、时代变迁。

  ■龙岗老故事

  松柏围的历史,写在房廊纵横的青砖镬耳式山墙上,写在图画吉祥生动的雕梁画栋上,写在至今仍可汲水自用的水井上,写在村西那棵挺立百年的红棉古树上。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古村落。据称平湖刘氏宗族乃汉高祖刘邦、三国蜀王刘备的后裔,因战乱由中原南迁至平湖松柏围等村。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村落,走出了原香港华商总会会长刘铸伯,原荷中友好协会会长及原海牙商会会长刘伟林,原宝安县委第二任书记刘伯刚等……

  清末民初,一些显族大户和商人在平湖建造“豪宅”。松柏围的镬耳式山墙青砖瓦房,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平湖民间关于松柏围人“九代不扶犁”的说法。

  “藏龙卧虎”之地

  站在高处俯瞰松柏围古村,只见一栋栋有着镬耳形封火山墙的青砖大瓦房有序地排列开来。房屋的建筑结构、造型、高矮大致统一,中间是窄窄的青砖小巷,整个古村呈广府地区典型的梳式布局。

  松柏围位于龙岗平湖街道平湖社区,距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村民全部姓刘。谱载平湖刘氏宗族乃汉高祖刘邦、三国蜀王刘备的后裔,因战乱自中原南迁先至福建,宋末元初由福建、江西迁徙至南雄珠玑巷,再迁至东莞莞城,经沙西丹竹头,再至平湖开基。刘氏祖先来平湖后先在今大围村开基,最多时居住有近500户人家,后刘氏宗族人口持续繁衍,大围发展空间受限,又向村左分立松柏围以及新祠堂村,形成了平湖社区基本的自然村落。再之后,平湖刘氏又分立了白坭坑村、良安田村,另圩镇及新南的多条自然村的刘氏都是平湖刘氏的后人。

  历史上,平湖松柏围素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左青龙是指村东面逶迤数里的龙山和凤凰山,清末民初靠村建有龙吟庵,右白虎是指西侧的白虎头村,人们都说平湖大围、松柏围村是“藏龙卧虎”之地。松柏围原先与平湖大围只有一方水塘之隔,如今已融为一体了。

  当年,村口南面建有“门厦”(大门),建筑就像显赫人家高庭大宅的门楣。在封建科举时代,村中考得功名的人物很多,如曾以“父子岁拔”而誉满文坛,清朝末年最后一代拔贡生、平湖乡间教育的开拓者刘紫东,武举人刘秀清及武秀才刘榖香、刘翔云等。

  在平湖,刘氏族人世代耕读,数百年来开拓经营,终于站稳了脚跟。平湖刘氏宗族曾涌现许多才俊贤人。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香港华商总会会长、爱国实业家、慈善家刘铸伯;在香港有打拼多年经商颇有建树、爱国爱乡的刘长佑、刘子元、刘德普;在欧洲有荷中友好协会会长、海牙商会会长的刘伟林。在家乡有大革命时期的宝安县委第二任书记刘伯刚,以及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共产党员刘曼之、刘彭林等志士仁人,抗战时期参加东江纵队和中共地下组织的刘宝英三姐妹及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刘鑑荣等一大批抗日志士。也有在大革命白色恐怖时期加入共产党、后任纪劬劳学校和平湖中学校长、宝安县侨联主席刘仲德。

  清代广府建筑范本

  “平湖”这个地名和松柏围有很深的渊源,松柏围村是平湖刘氏家族最早定居的地方之一。

  松柏围古村数十栋100余间明清代建筑的结构布局基本都是三间两廊式样,中间是天井,两侧是行廊及厨房,正房三间,中间是厅堂,两侧是卧房,卧房上面有阁楼,放置杂物,厅堂设有神龛供祭祖先。最醒目的标志是栋栋房子顶部的镬耳式封火山墙(当地人称“茶桶耳”),山墙立面的窗户开得很小,以达到防火防盗的功能。随着时代变迁,清末民初一些显族大户和商人也逐渐建造这样的大屋。松柏围的镬耳式山墙青砖瓦房非一般百姓家庭财力所能承担,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平湖民间传说松柏围人“九代不扶犁”的说法。

  松柏围几条深巷将古村分为几片,而且通常每条深巷二端都修有门楼,遇到外贼入村抢劫(俗称“打明火”)或外敌入侵,可将门楼上木闸落下,关上巷门,村子便成为若干个坚固的防守体系。

  如今的松柏围古村,只有外来人员在此租住,本地人全部住进了现代化高档物业小区——凤凰新村。沧海桑田,风雨侵蚀,古村的建筑和环境已显出几分残旧与逼仄,但几十栋镬耳式“官房”的一砖一瓦,花厅和新厅仍未褪色的木雕石雕,以及壁画、书法,却在诉说着这里曾经不同寻常的过往。也许不久的将来,松柏围古村也难逃拆除旧改的命运,但对平湖刘氏后人来说,那里有着永难抹去的原乡记忆,有着代代讲述的宗族荣光。

  文/图: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张东方 通讯员 李建国 陈建平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