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邂逅斯里兰卡的微笑

2014年04月09日19:49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邂逅斯里兰卡的微笑

钱晓燕

  职业:环游世界的自由撰稿人

  爱好:旅行、摄影、写作

  对于钱晓燕来说,旅行就是“买票+打包”这么简单。作为众多旅游栏目自由撰稿人的她,看过了太多美轮美奂的风景,因此她认为,旅行中最具魅力的吸引点,最终还是在人身上。为什么去斯里兰卡?因为钱晓燕觉得这是个有故事的国度。当旅行从单纯地看风景转向关注当地人的生活之时,目的地的选择也会变得不同。去斯里兰卡前,钱晓燕的脑海里不断冒出许多问题——那里会和印度一样让人又爱又恨么?真的是遍地宝石么?海啸过去那么久,一切都安好么?直到听到身着孔雀印花图案纱丽的斯航空姐双手合十对说着“AYUBOWAN”,一切似乎都有了答案。

  感受印度洋上的微笑

  提到斯里兰卡最美的东西,人们也许会想到各色宝石和香料。只是那样的美带着太多伤痛——正是宝石和香料,令这个小岛在很早以前便受到西方人的觊觎,在殖民者之间几易其手。刚刚走上正轨,内战和海啸又让斯里兰卡遭受重创。这个在马可波罗眼中“世界上最美丽的小岛”,也许更像“印度洋上的一滴眼泪”。然而,即便如此,斯里兰卡人民仍然温和可亲,每个人都会对来自异乡的客人报以真诚的微笑——这才是小岛上最珍贵的美。

  每一个满月都是兰卡人的节日,钱晓燕她们恰好赶上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VESAK卫塞节——纪念佛祖出生、成佛和涅槃的满月之日。满大街都挂起了飘着长须的彩灯,更有意思的是,在节日期间很多稍有些家底的人、一些社会团体都会摆出摊来,免费招待大家吃喝,人们也以此为乐。连续三天的节日,就在这样欢乐的气氛中度过。虽然每个免费摊位前都会排起超长的队伍,但作为旅行者,她和同伴总是被邀请到队伍的前面去领些食物,她们第一次感受到斯里兰卡人的笑容,他们发自内心,充满善意,感染着大家笑了一路。

  在努瓦勒埃利耶遇见采茶人

  车驶入努沃勒埃利耶地界,眼前的景象有所不同,五颜六色的英式小别墅依山而建,仿佛到了英国乡村。所以,这里也被称为“小伦敦”或者“小英国”。

  在正式介绍锡兰红茶之前,先得理顺“锡兰”和“斯里兰卡”的关系。这个国家的国名多次变迁,英国殖民者曾称之为Ceylon——锡兰。它在1972年全部收回主权,并修改了国名,在“Lanka”之前加上了“Sri”的尊称,成为大家现在所知的斯里兰卡。此时锡兰红茶已然名声在外,如果要改成斯里兰卡红茶,恐怕一半以上的西方茶客会晕菜,因此“锡兰红茶”这个名字才保留至今。

  最早英国人引入的是印度阿萨姆红茶的茶种,在锡兰中部的山区和低地建立起了茶园。中部丘陵地带的气候温和,高度适中,并有倾斜的平原,这片适合茶叶生长的风水宝地上产出的锡兰红茶被迅速运往伦敦,很多种植园老板因此获得了财富,其中有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名字——詹姆斯·立顿(James Lipton)。

  如今,斯里兰卡已是全球第二大茶叶产国。当清晨的雾气消散开来,钱晓燕便踏上了去茶园一探的旅程。导游Nimal一路给她们讲述茶叶工人的故事:由于本地人对采茶工作不屑一顾。于是,种植园老板们从印度南部带来了大批泰米尔人,负责茶叶采摘以及一些茶叶加工工作。

  导游说,这里皮肤黝黑的采茶女都是泰米尔女人,已婚的会在眉间添上红点——这是印度女人的标志。她们的标配是一根竹竿,外加一个系在头巾上的大口袋。将竹竿轻轻往茶树上一放,看它缓缓稳住在枝干上,在竹竿以上的部分便都是可以采摘的茶叶。只见她们双手齐下,飞一样地采着茶,直到手中拿不下了才把茶叶丢进脑后的口袋里。听采茶声近乎撕扯,看手上却又很柔软。

  晓燕在茶园附近邂逅了一位玛尔塔的采茶女,她介绍,自己每天走2小时山路来到这里。每天从8点工作到16点,大约可以获得500卢比(大约4美金)的报酬。在路边的另一处茶园,她们遇上了75岁的老爷爷,Jay热情地邀请她们喝红茶,并参观了他的屋子,墙上有他18岁时候的帅气模样,还同时挂着耶稣、佛祖和湿婆的图片,Jay对着她们说:“我们什么都拜拜,以求平安。”

  高勒古堡古朴优雅

  斯里兰卡八大世界遗产,高勒古堡(GALLE FORT)是其中唯一一个在海边的古城,也是一个仍然“活着”的社区。1663年荷兰人在此逐渐打造了一个设施完善的古城。在此后的200年中,高勒成为斯里兰卡主要港口,直到18世纪末英国人从荷兰人手中接管了它,并把政治中心和港口往北迁移至今天的科伦坡。

  走进高勒古堡,晓燕忽然感觉自己穿越了:一座中世纪欧洲小镇突如其来地在热带的海边生了根,香料的味道和咸湿的海风才让她回神。古堡里有超过400座房屋、教堂、清真寺、寺庙和许多古老的商业和政府建筑。许多街道至今保留着荷兰名字,连那个时代修建的精密的下水道系统都还在工作着。大海啸来临时,高勒的新城区受到重创,而老城这坚固的城墙却将损失降到了最低——就凭这个奇迹,它都当得起世界遗产。

  高勒另一大特色,便是观看海上立钓,斯里兰卡旅游局的对外宣传广告之一,便是面对汹涌的印度洋悠然垂钓的立钓渔夫。他们在海边的浅滩或岩石上打上一根木桩,上面有个很简单的三角支架。每天清晨或者黄昏,渔夫就会坐上高高的支架开钓。据说这是因为一些渔民当年买不起渔船,这里海边的小沙丁鱼又特别多,于是这史上最牛的钓鱼方式便诞生了!虽然如今很少人真的因为谋生而去立钓捕鱼,但渔夫们很是精明,他们把这传统的海钓方式与现代商业结合得十分完美。

  晓燕她们花了不少功夫,总算找到了两位老渔夫,可以一饱眼福。“我能爬上去体验吗?”对于这种方式晓燕很好奇。当她爬上支架,还是有些胆战心惊,既担心单薄的木条能不能支撑自身的分量,又担心眼前的印度洋忽然送个大浪过来把自己吞没。这时她才明白,就算只是摆Pose,也需要技术含量和无敌胆量,怡然自得背后便是大风大浪。

  亭可马里,热爱海洋的人

  说起斯里兰卡北部,每个当地人都会瞬间收了笑容。在长达超过25年的内战中,政府军与泰米尔猛虎组织之间的拉锯给斯里兰卡人民带来了近乎崩溃的灾难。“我们以前怎么敢来亭可马里(Trincomalee)呢?甚至在科伦坡街头都有危险。不过现在好了,我们可以自由地到斯里兰卡的任何地方。”导游Nimal很释然地说出这一番话。2009年,让这个国家陷入恐慌的内战终于结束,也让旅游业开始光明正大地复苏。

  5月的亭可马里海岸跟南部完全不同,这里风平浪静,海水颜色多样、层次分明。天刚刚亮晓燕她们就起来了,在船长DIYA的带领下出海寻找海豚。这里的海底是大陆架延伸出来的峡谷地貌,大量鱼群聚集。快艇行至此处停下引擎,不断有海豚忽然在船头方向垂直窜出水面,一边打转一边落下,好似一种表示友好的欢迎,它们的背鳍和海浪的峰尖如此接近,几次都让人看走了眼。

  三、四月间是亭可马里观鲸的好时机,而海豚更是多见,DIYA说最多一次看到过大约3000头海豚在周边穿梭跳跃,“你知道我有多幸运么?很多人花钱来看它们,而我却有机会跟它们一起游泳(需要获得特别许可才能这么做),还是别人花钱让我这么做的!”说起这些,DIYA很是得意。“不过,我从来没有碰过它们,我从不愿意给它们带来困扰。”看得出来,他是相当热爱这片海洋和当中的生灵们。

  上岸后,他在办公室向晓燕展示了他拍摄的很多视频和照片,其中有一张是一条鳐鱼被捕杀的场景。“很多国家已经不准捕杀它们了,而我们这里仍然可以,多么让人遗憾。你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这张照片吗?这样也许可以有所改变。”看着DIYA脸上的悲伤,晓燕不禁想到那些去往高档海岛度假却在海洋里毫不自律的人们,觉得有些汗颜。

  早晨的沙滩上,另一场精彩在等待着游客们。近海的渔夫们组成两列开始收网,离海边不远是一条小小渔船,那是渔网的尽头。渔夫们一个接一个地将渔网往沙滩上拉,斜着身子喊着“ALI,ALI”的加油口号,晓燕她们也忍不住跑到里面凑个热闹。大约20分钟后,渔网终于被完全拉上来,收获却不尽如人意。网中除了有一两条金枪鱼和十来条类似带鱼的大鱼之外,大多是银色小鱼而已,其中竟然还有个易拉罐。

  一些渔夫开始围成一堆,将捕获的鱼分类,吸引着酒店的住客们前来观摩。不能食用的鱼被埋进沙滩上的小坑里,那些小鱼直接在沙滩上就可以卖了,大约200卢比(大约1.5美金)一公斤,大鱼则要留给前来收购的鱼市摊主——一般来说,捕鱼的人是不参与卖鱼的。

  短短十几天,晓燕在路途中收获了无数微笑。当这一旅程结束之后,她惟有将它们悉心珍藏,时常回味每个微笑背后的故事:微笑里充满了一种生命的力量,可以融化一切困难,启迪人前行。

  文/南方日报记者 向杰

  实习生 康华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