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07日06:34 来源:新华日报
4月1日,南通市崇川区文峰街道鲍家桥社区书记褚敏一大早就开始忙个不停。记者采访她时,正巧碰到暂住在社区的一位困难户来办收入证明,要给孩子申请助学补贴用。“办证明就得盖章,一上午就盖了五六回章。”褚敏无奈地表示,“拿收入证明来说,具体他有多少收入,我们社区也没有办法核实。不过学校规定申请补贴必须有社区的公章,出于‘人性化’的考量,我们就给盖了。”记者翻看鲍家桥社区的公章簿,今年1月至今短短3个月,已经盖了大大小小200多个章。
遭遇“盖章烦恼”的不止鲍家桥一个社区。记者见到泰州市海陵区高桥社区的负责人郑栋梁时,他正在帮一户居民开失业证明。“半个小时不到,就有两户居民来要求帮盖章。不少政府部门在为居民办事时,社区盖的章成为前置条件。”郑栋梁透露,很多章其实让他们很为难,因为要证明的事项压根与社区无关。
“寒暑假前来盖章的学生就不用说了,其他五花八门的盖章还有很多。”很多社区负责人向记者“吐苦水”:居民意外被咬伤,要社区出具证明证实其是被狗咬伤;车子在社区里被碰坏了,保险公司要求居委会盖章才理赔;遗产分配公证,要社区盖章证明死亡人的配偶和子女的姓名;单位招工,要社区出具相关文字材料证明员工在社区的表现,等等。南通市崇川区学田街道紫荆花社区书记刘晓丽坦言,居民有要求应该千方百计满足,但社区不承担举证功能,这些证明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社区实在是无能为力。
“社区的小小公章摇身变为包打天下的‘万能章’。众多盖章需求的背后,是社区公章不堪重负的无奈现实。现在需要我们盖的章太多,社区公章的效应被无限放大。”泰州市海陵区莲花社区党委书记蔡蕾说,有些事务程序过于繁琐复杂,比如身份证、户口簿等证件已经可以充分证实当事人的身份,但当事人还被要求出示居委会的身份证明,这显然没有必要。她觉得,开证明盖章意味着认同,同时也意味着承担责任和风险。盖章需规范,谁来划杠杠,亟需破题。
省社科院泰州分院社会所副所长蔡成浩认为,每一个证明的出具,都要有一定的依据,居民因为各种事务找到居委会开证明盖章,但居委会并没有这个能力去调查。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源头,单纯从居委会的角度没法改变。
“事实上,社区只是基层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公章并不具备行政职能。”南通市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曹建表示,社区公章之所以越盖越多,一是由于一些部门单位在办理行政审批过程中,将属于自己负责调查、核实的工作程序转嫁给基层社区承担;二是社区没有理直气壮地拒绝其职责范围以外的事务。按照《居委会组织法》、《村委会组织法》等相应法律法规的规定,社区只能提供自身能够掌握或依法应该履行的职能,如低保证明、计划生育、居住证明、人口普查等等。
“社区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泰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孙雷说。一项统计显示,该市海陵区各社区负责的公共服务事项累计有140多项,其中至少有40项工作不在社区居委会的职责范围内。目前,该市正在着手制定推行社区工作准入制,每个事项落户社区都要经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属于区级机关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一律不得转嫁给社区。孙雷打了个比方,准入制就像为社区筑起了一道大坝,可以有效减轻社区的负担。
南通市崇川区人大代表施勇建议,应在严把社区准入事务的同时,对社区公章的服务范围予以公示,防止居民“病急乱投医”。更可行的办法是建立全市统一完善的社区个人信息系统,避免社区重复盖章、重复证明的负担。同时,规范社区的“盖章”工作,对违反社区公章使用管理规定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
本报记者 赵晓勇 付 奇
(来源:新华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