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07日06:32 来源:重庆日报
《百年好合》
蒋晓云 著
新星出版社
2014年1月版
作家张爱玲笔下人物的生存空间是一个闭合的圆,女人们徒劳地在圆圈中碰壁却不得破茧而出,她们是自伤自怜的临水照花人,人生曲线像极了残酷的“×”,左右怎么写,都阻止不了狠狠地往下一划,如同一个苍凉的手势;而《百年好合》的作者蒋晓云笔下的人物是一个昂扬的“√”,曾经得意过,也曾经失意过,可是如作家王安忆所说,她们“不甘心,要搏一搏,看能不能搏出一个新天地”。从上海到香港、到台北,亦或是到纽约、巴黎,女人们被逼走了出去,却走向了更开放的空间和更广阔的人生。
《百年好合》的开始,是百岁的金兰熹在上海办寿宴,她的后代从世界各地回到上海为她祝寿,一桌子的中国人讲着英文或者其他语言才能交流。虽然都是在各个行业里出类拔萃的体面人士,聚到一起聊的依然是鸡毛蒜皮。
例如,寿星金老太太到底是生在民国一年还是民国六年;老太太的丈夫陆永棠和她大妹夫张家二公子曾先后追求过上海滩的舞国名花“小北京”姐妹;老太太的幺妹舜美到了台湾以后居然和“小北京”又成了情敌……这些原本只是沾亲带故却从未见过面的亲戚们,在这场寿宴上织就了一张环环相扣的大网,撒下去又捞上来的,是十四个民国奇女子半个多世纪的传奇人生。
1949年对书中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对于一些作家来说也是如此。比如,对张爱玲来说,那是她“繁弦急管转入急管哀弦,一连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的开始,她的后半生,就此成谜;对龙应台来说,那是促成她完成《大江大河1949》最原始的动因;而对于蒋晓云来说,那些幼时在她家客厅开“座谈会”时不小心飘进她耳朵的人名和事件,成为了她多年沉淀之后的“寻根”冲动,她想要挖掘的,是那些家国变动之下的小人物的命运。
在蒋晓云庞大的写作计划里,她一共要写三十八个民国出生的普通女性,而在《百年好合》里,十二个短篇里写了十四个女性,分开看独立成篇,连起来是一环扣一环的“解连环”,前一个故事中的主角可能就是下个故事中一闪而过的配角。所以,《百年好合》是牛刀小试。
无论是历史还是人生这出戏,没人能做真正的主角,余下的只是残酷的生存。她们被历史的漩涡所裹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更没有时间去思考谁对谁错,她们只是生活在上海的普通人,对她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天的小日子。这样的人,现在看来,她们才是真正为自己而活的人。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蒋晓云连续三次获得联合报文学奖的时候,业界就将她与张爱玲作比较,大抵是因为她们都喜好描写那些穿着旗袍摇曳生姿的民国素人。
然而细究起来,她们终是不同的,蒋晓云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不知道哪里和她像,她那么孤独忧郁,我可不是这样的。”“大北京”商淑英像是《连环套》中的霓喜,为了生存也不断地周旋在一个个男人身边,一次次地被辜负,然而她终可自食其力;金兰熹像是《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泼辣的王熙凤做派,然而兰熹知道主动去争取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机会,才最终得到了自己的百年好合。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