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纸牌屋》:西方政坛万花筒

2014年04月07日06:32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纸牌屋》:西方政坛万花筒

《纸牌屋》

  (英) 迈克尔·道布斯 著

  何雨珈 译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4年3月版

  若论目前最火的美剧,曾获2013年艾美奖9项提名的《纸牌屋》当之无愧。在《纸牌屋》第二季热播之季,其原著小说,由原英国保守党副主席迈克尔·道布斯于1989年创作的同名小说《纸牌屋》也于今年3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首次引入中国。

  这本政治题材的小说讲述了一位浸淫英国政坛多年,担任“党鞭长”的弗朗西斯·厄克特在遭遇首相背叛后,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掌握了一个又一个党内人士的隐私,并和一位报社记者玛蒂·斯多林联手,紧紧咬住所有人的弱点,扫清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最终入主唐宁街的故事。

  新近出版的《纸牌屋》原著小说究竟有多火?请看下面一组数据,知名读书网站豆瓣网评分高达8.1分,当当网的推荐率高达90.1%,销售该书的淘宝店在短短19天内就卖出900多本。毫无疑问,《纸牌屋》在2014年春天引发中国书市又一波狂潮。

  创作灵感来自“撒切尔夫人”

  “党鞭”(Whip)一词源于英国,指议会内的代表其政党的领袖人物,负责督导同党议员,并维持议会党团纪律,多为党内权威人士。一个政党的“党鞭”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多人。

  来自美国多家媒体的报道也称,美国总统奥巴马是电视剧《纸牌屋》的忠实粉丝,甚至还收到该剧制片人的出演邀请。

  而作为《纸牌屋》的作者,迈克尔·道布斯在写作此书之前,他的公开身份是一名政坛风云人物——在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后,以为保守党议员撰写演讲稿而崭露头角,被称为“威斯敏斯特的娃娃脸杀手”,曾担任撒切尔夫人主政时期的政府幕僚长,最后官至保守党副主席,被英国女王授以男爵爵位。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迈克尔·道布斯产生了写作此书的想法?

  “《纸牌屋》的诞生来源于我经历的一场指责。”道布斯在《纸牌屋》的后记里提到,1987年大选前的一个星期,参加竞选的撒切尔夫人被一系列不负责任的民意调查弄得心烦意乱,她的痛苦也转嫁到时任幕僚长的道布斯身上,“在一个星期四,她爆发了,她变得残忍而不可理喻,不断对我大吼大叫,甚至有拳脚相向的冲动,让我感觉我即将成为历史上的一个不起眼的注解。”

  遭遇撒切尔夫人无端指责的道布斯十分郁闷,便产生了根据自身政治经历写作小说的想法。《纸牌屋》就这样诞生了。

  作为道布斯的处女作,《纸牌屋》无疑对他自己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二十五年前犯下的一个最光荣、最了不起和最具里程碑意义的错误,完完全全地改变了我的一生。”在后记里,道布斯如此写道。

  一幅描绘西方政坛的全景图

  《纸牌屋》究竟有什么出色之处?

  “看来平平实实的语言,组合在一起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道布斯不愧是在英国政坛摸爬滚打的人物,笔下的每个人物形象都异常鲜明,叱咤风云的政坛经历无疑增加了历史事件的临场感。”该书译者何雨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何雨珈称该书展现了一幅西方政坛的全景图,小说中涉及西方选举制的幕后黑手、民主的伪善等,让人咋舌。而且,为了打击政敌,政客们各种黑暗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比如,主人公抓住对方“婚外情”、“同性恋”、“贪恋金钱”、“想要上位”、“商业成功”、“瘾君子”等弱点,将其一一扳倒。在西方,政治人物要想上位,更少不了媒体的帮助;但随着更多有骨气的传媒人出现,信息的流动与透明也将政治人物无限放大在公众眼底,政客们机关算尽,和传媒界的较量也是该书一大看点。

  “较之《骗局》、《是,首相》、《是,大臣》等读者耳熟能详的欧美政治小说,《纸牌屋》更多着眼于权力激发政客野心的根源所在。”该书营销编辑张潞指出,小说聚焦权力,但无时不暗示“权力”二字的无力和空虚。此外,为表现西方政治的残酷,小说里不仅完全没有道德层面的“好人”,连遵纪守法、照章办事的人都几乎销声匿迹。

  原著小说比电视剧更精彩

  作为一部因电视剧热播而被人们所熟知的小说,《纸牌屋》原著小说自登陆中国之日起,就开始被拿来和热播美剧进行反复对比,那么,两者究竟谁更胜一筹呢?

  “相比较于小说,电视剧无疑只保留了原著的框架和主要人物。”何雨珈说,“小说主人公弗朗西斯·厄克特与美剧主人公弗兰西斯·安德伍德除了出身不同外,两人所处的时代、地域背景也各不相同。并且相较于电视剧重点展现美国时政,原著小说更加注重展现在君主立宪的英国,一群身处政治中心人物的生存状态。”

  何雨珈表示,原著小说最大的亮点就是语言深邃老练,简洁有力。不带一句废话,“例如小说里描写弗朗西斯·厄克特得知自己未能入阁的消息时,道布斯就用一句‘厄克特的整个脑子都在尖叫,首相的话让他如坠云里雾里。’让不少没有看过电视剧的读者,也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一刻他的脸是如何的苍白。”

  “小说《纸牌屋》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不仅切中英国内阁制的要害,而且完全适合美国总统制的政治现实。”何雨珈说。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