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05日06:52 来源:新华日报
“县行政中心现在敞开大门让老百姓进,反而没人堵了。”灌南县委书记阮冰说:“我们决定拆掉县里机关单位的大围墙和大门,除了考虑到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外,就是想破一破某些干部心中‘一亩三分地’的小农思想,改变‘地盘意识’,把更好的公共资源服务于全社会,让机关更好地融入社会,干部更好地融入群众。”
一条人民路横贯东西,成为灌南县城布局的鲜明特征。这条主干道旁,集中安排了县行政中心、法院、检察院、国税局等机关大院。3月25日,记者来到这条灌南县城的“必经之路”,只见路两旁机关大院前,多年的围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树篱和小花园;“大院”也全部敞开,群众办事可以“长驱直入”。
“我们规划了60个停车位,如果前面停满了,还可以停到后面的院子里。”灌南县国税局局长沈阳指着距离大楼约10米的地方告诉记者,那里原来是院墙。“拆围透绿”之前,国税局光传达室就有4间房,院子占地8亩。去年下半年,国税局把这些地方全部腾了出来,建成小公园和停车场,给来办事的纳税人使用。前来办事的个体业主陈永胜在灌南县新东商城经营服装,每月都要和国税局打一次交道。说起围墙拆除后的变化,他赞不绝口:“以前国税局大院再怎么空,我们的汽车也不让进,而且进门就要登记。现在不一样了,车子直接开进来,几步就到办事大厅。保安也从查证件变成维持大厅秩序,方便了不少,更主要的是心里舒坦,毕竟我们是来给国家交税的!”
涟水县灰墩镇农民王从林来灌南县人民法院申请调取当年在灌南打工期间的一份案件档案。顺利将事情办妥后,小王开心地告诉记者:“以前进法院的高墙大院,心里害怕。如今围墙拆了让老百姓直接进来办事,觉得心里真舒服。”
人民路主干道旁的灌南县高级中学门口,两辆黄色的挖掘机正舞动着铲子拆西侧的围墙。以前写着校训的门垛“后退”20多米,新的电动门已经启用,新旧大门之间形成了近6000平方米的广场。广场右侧整齐地停满了电动自行车,不时有汽车开来,停在广场左侧等着接孩子放学,一切井然有序。校长成彦明介绍,学校接到拆除围墙的通知,老师们不是没有非议: “学校的地方突然被劈走一大块,我们心疼啊!不过,等围墙拆除了,才发现这其实是个好事,也与我们开放办学的理念相契合。过去不少家长把车停在人民路边,导致路要堵上几百米,现在开放学校的公共资源为家长服务,对交通干道的影响大大减小了。另外,我们还同步把校园文化推向了社会,让文化资源共享。”灌南高中内原有个封闭的文昌园,有关于吴承恩的文化遗存。文昌园里,为他立了一座塑像,市民可以到文昌园休闲或健身,也可来看看“吴承恩”。当然,考虑到3000多个学生的安全,校园内部仍然封闭管理。
据了解,灌南县的主干道“拆墙透绿”工程,悄然实施一两年了,今年春天基本完成。不过,围墙易拆,心墙要牢固,需要干部群众之间坚持不懈的互动。灌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邓玫玫告诉记者,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从拆除围墙到拆除心墙的教育,成为灌南的“自选动作”。县里把县城备用水源硕项湖周围建成了开放式的公园,今年春天8000株樱花首次开放,双休日观赏樱花的群众人山人海,赏樱过后扔下的垃圾怎么办?3月24日,县政府组织党员干部去清理,光是废弃的饮料瓶就捡了21麻袋。“在开放的环境中,干部群众人人都是主人翁。在改造硬环境的同时,我们将不断转变干部的作风,加强干部的服务意识,真正以百姓为中心,以此提升全社会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最终实现社会文明、和谐、美满。”
本报记者 程长春 倪方方 吉凤竹
本报通讯员 陈勤 孙立荣
(来源:新华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