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就习近平主席出访着装—— 再议中国的礼服

马保奉

2014年04月05日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3月31日晚,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着中式礼服出席比利时菲利普国王夫妇举行的隆重国宴。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摄

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王宫以及3月31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拉肯宫身着中式服装出席荷兰威廉-亚历山大国王、比利时菲利普国王举行的盛大国宴。主席夫妇大方得体的着装引来人们的广泛赞誉,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中国人应有什么样的礼服”这一话题的热议。我们“读者桥”版曾就此话题展开过讨论,现在借此机会请外交部礼宾司资深外交官撰文,回顾我国外交着装的历史,并展望外交礼服的发展趋势,敬请关注。

——编者 

礼服

国际交往中的庄重礼仪场合,有时需要穿礼服。西式礼服大体分三种:一是常礼服或晨礼服(morning coat);二是大礼服或燕尾服(full evening dress or tail coat);三是小礼服或晚餐礼服(dinner jacket or black tie )。其中以大礼服最为隆重。

实际上,现今西式礼服,特别是男士大礼服,只在少数西方国家存在,在世界上并不特别流行,处于“式微”状况。究竟哪些场合应该穿大礼服或小礼服,在西方也并无统一、公认的标准,往往因主人的意愿而定。如1962年白宫主人肯尼迪曾正式命令,白宫晚宴一律改穿小礼服,而尼克松入主白宫后,以顺应国际潮流之名,又恢复了大礼服。之后,美国的继任总统们,除卡特提倡穿小礼服外,包括克林顿在内,全都是大礼服盛装出场。

服饰是一个国家、民族礼仪文化的载体,是其道德价值取向的名片。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没有明确规定礼服的样式,我国领导人就以中山装为礼服,不穿西式礼服。我国外交官在遇到需要穿西式礼服的场合,也多以中山装应之。按照国际习惯,民族服装具有礼仪功能,因而亚、非、拉和阿拉伯世界很多国家的民族服装,以及我国中山装、旗袍等,都可以出现在国际礼仪活动场合。

我国广大民众,特别是外交人员,期盼独具我国风格礼服的愿望,由来已久。

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身着崭新的中式礼服,在荷兰、比利时亮相,让世人眼前一亮,让国人为之振奋。习主席所穿的中式礼服,形似中山装,又不同于传统的中山装,而是对中山装的关键部位进行了改良,既保留了中式服装的传统,又采纳了西服某些元素,使之巧妙结合在一起,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款中式服装,放弃了中山装的翻领、风纪扣、明扣,采用3个暗兜,上身只有左胸兜,无兜盖,饰帕巾(这是我国领导人首次使用口袋巾),既展示出中华文化风采,又传扬出时代信息。彭丽媛在阿姆斯特丹王宫身着青绿色中式长裙,外衣对襟,过腰,门襟袖口均以绣花镶边,典雅大气,既有传统风格,又富现代感,与习主席的中式礼服相呼应,彰显出东方人的优雅、大方、沉稳、自信。

习主席这次亮相的礼服,是顺应民心之举,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有人把它称之为新式“中国礼服”,在笔者看来,这至少代表了中国礼服的设计理念。

中山装

推翻满清王朝以后,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中山装,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中山装被新中国继承,成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标准服装。在外国人眼里,中山装就是中国的国服。

百年中山装,历经风雨,其厄运始自“文革”。“文革”乍起,即把当时在我国“残存”的西服列为奇装异服,穿西服就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1966年9月29日,外事部门规定,参加接待外宾的工作人员:“男同志一律不准穿西服,女同志一律不穿旗袍、高跟鞋,不抹口红,不戴首饰,不烫发,不拿纯装饰用的手提包等。”不准穿西服,中山装就成了唯一的“正统”服装。随着“文革”结束,中山装逐渐被冷落。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着装审美情趣多样化,西服开始走红。1980年8月21日和1983年5月23日,外交部先后印发《关于对外活动服装穿着的几点规定》和《关于参加外事活动着装问题的几点规定》,二者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后者更强调服装应“美观”及“女士服装式样、颜色应多样化”。二者都说到“男士除穿中山装外,也可着西服或民族服装”;在国外“如东道国规定着礼服或民族服装,中方男士可穿中山装,女士最好穿旗袍或长裙”。可以说,那时中山装被赋予“代礼服”的地位。

1982年,笔者奉派到驻捷克斯洛伐克使馆工作,既穿西服,也穿中山装。当时,在我国驻外使馆的国庆招待会上,外交官们基本都穿中山装。直到上世纪末,我国领导人出国访问也常穿中山装。可是近年来,不论我国领导人,还是外交官,都换上西服,中山装逐渐“式微”。

所以“式微”,当然还得从中山装本身找原因。传统的中山装,缺点是明显的:领部比较呆板,卡得较紧,钮扣不像西装那样收放自如。这不仅让人们身体受到束缚,而且不符合当代人们向往开放、改革的心理需求。中山装要想涅槃重生,必须改革,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笔者认为,习主席在荷兰、比利时亮相的中式服装,就是让中山装重新流行的一次成功实践。

西装

西装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流行的服装。它确实有很多优点:挺拔舒展,符合男性阳刚之美的心理追求,特别是其衣扣可开可闭,潇洒自如,既可展示严肃,又可表现活泼。

不过,西装并不是礼服,不能与西式礼服并列。西服套装,即上下一色的西服正装,才是公务活动、对外交往的标准服装。当今世界,即使各国的领导人出国访问,也常常是西服正装,不再拘泥于大礼服。未来,在可预见的相当长时间内,西装仍将独领风骚。

现代首脑外交,注重实际,不尚奢华,常常有意摆脱刻板的礼仪束缚,有时不穿正装,不扎领带、领结,甚至不穿西服,只穿便装。

另外,虽然男士西装与女士西装套裙,都属于公务装,但是女士西装套裙应用范围要窄一些,一般只适用于公务活动,不应出现在舞会、聚餐等交际场合。而男士西装除了作为公务服装,也适用于几乎所有交际场合。

规范着装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明文规定礼服,可以说是一个缺憾。

我国领导人、外交官等在外交礼仪场合,除了中山装之外,究竟应该穿什么礼服,并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现下的状况是,不分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西服几乎成了我国公务员的唯一选择,而且不分场合,穿黑西服到处走,未免过分。西服“一枝独秀”、“独步天下”的局面,并不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

笔者认为,应该出台相应的法规,规范我国官方人士的着装行为。官场穿戴,不应是个人行为,不应让“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再继续下去了。国家公务员、外交官着装,是百年大计、国之根本,关系到政府权威和国家形象,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首先,应抓紧对中山装的改良,设计出规范的中式礼服并正式命名。如在接受外国大使国书、参加传统节庆活动、祭奠先人等官方举办的国事活动中,从领导人到各级官员,应以穿中式礼服为正式。领导人出国访问,在西方人士身着大礼服场合,也应展示富于中国礼仪文化的礼服。我国驻外使节举行国庆节、建军节、春节招待会,向驻在国元首递交国书、参加驻在国隆重典礼仪式等,应一律穿中式礼服。公务场合、对外交往活动时穿西服。

其次,作为衣冠大国,我们应该有自己礼服的品牌。我们可否参考西式大礼服、晨礼服、小礼服等,设计出符合中华礼仪文化的各式礼服。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