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第一现场: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窗口——走进贝宁中国文化中心

2014年03月24日08: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贝宁小朋友在中国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汉字。
  本报记者 张建波摄

大学生奥拉苏正在为他的掐丝作品上色。
  本报记者 张建波摄

扫描二维码
  体验更丰富

“贝宁中国文化中心是一个微缩的文化中国,使得贝宁人民能直接接触到中国文化。”这是贝宁文化、扫盲、手工业和旅游部部长让·米歇尔·阿宾博拉的评价。

3月22日下午,本报记者在这个“微缩的文化中国”,看到了动人的一幕又一幕。

“越了解中国文化,就越热爱和平”

成立于1988年9月的贝宁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最早在海外建立的文化中心之一,位于贝宁经济中心科托努市南侧,临近科托努港,中式门楼、黄色琉璃瓦,门前两尊石狮,威风凛凛。

站在楼顶武术平台,可以清晰看到港口的吊车。来自山东德州的武术教练韩英甲正在指导贝宁青少年学习武术。马步、弓步、外摆腿、弹踢、蹬踢,一系列热身和武术基本动作后,开始练习少年拳。韩教练用法语喊出口令,大家做出望月平衡、马步横打、弓步推掌、转身劈掌等动作,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40岁的贝宁助教艾罗奇告诉记者,他本人是小学教师, 2012年至2013年曾在重庆学习,非常喜欢中国文化。“每当练习中国武术时,我的内心总是很平静。学习中国武术是为了强身健体,越学习武术,我越了解中国文化,就越热爱和平。”

12岁的特里斯坦在文化中心学习武术已经3年了,他每做完一个动作都要朝韩教练看一眼,希望能够得到指点和认可。特里斯坦说:“是我主动要求父母送我来文化中心学习武术的,我要继续学习下去,希望以后有机会去中国学习。”

“贝宁人、中国人,我们都是好朋友”

在二楼的绘画教室,大学生奥拉苏正在为他的掐丝作品上色。他制作的是一幅反映贝宁社会生活的作品:几名贝宁妇女正在围着篝火跳舞。他告诉记者:“中国文化中心不仅让我有机会学习中国绘画和工艺,而且帮助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奥拉苏是一名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从小酷爱绘画的他在中国文化中心打下了工笔画和掐丝艺术的基础,现在已开了一家画店,并且正计划转学绘画艺术。

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白光明指着一件件表现贝宁风情的掐丝作品说,中国青海的掐丝艺术与贝宁的沙画有相通之处,深受贝宁人民喜爱。尽管中国专家只是在2010年和2011年来贝宁传授过两个月,但他们播下的艺术种子已在这里生根发芽,每到周六都会有学员来文化中心用中国专家们留下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

在一楼的教室里,一群孩子正从中国老师王双凤的“锦囊”里抽出汉字木牌,然后在课堂前的小白板上写出汉字和拼音。

吉好是一名胖胖的小女孩,头上梳着许多小辫子,她抽到了最简单的“人”字,王老师让她造句,吉好说:“贝宁人、中国人,我们都是好朋友。”

10岁的男孩戈拉夫特别喜欢学中文,每学一个字,就在笔记本上反复练习。他希望抽到没学过的字,可偏偏抽到的是已经学会的“米”字。觉察到了戈拉夫失望的表情,王老师便跟他讲述大米和面条等中国人的饮食。

戴眼镜的瘦高挑女孩弗罗拉16岁,是班上年龄最大的一位,她抽到了“马”字。王老师告诉大家,今年是中国的马年,祝大家马年大吉,马到成功。孩子们便跟着念:马年大吉,马到成功。

“中贝、中非加强文化交流的舞台”

白光明向记者介绍说,贝宁中国文化中心除了常年开设初中级汉语教学班、武术、太极拳训练班等课程外,每年还要举行50多场大中型文化活动。贝宁文化部电影局局长多罗泰说,不少贝宁人透过中国文化中心这个窗口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感到震惊。他认为,中国文化中心建在贝宁,同时也辐射到西非其他国家。

多罗泰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博士。他说,贝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例如两国都有巫文化、傩戏、木偶等,只要有好的传播途径,两国人民很容易相互理解。贝宁自然资源贫乏,但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只是需要提高传播手段和包装水平,所以与中国合作的愿望很迫切。多罗泰非常赞赏中国国家领导人与非洲国家加强友好往来的论述,希望中非合作论坛能更加注重双方在文化产业、文化交流方面的合作。

夜幕降临,来自贝宁基础文化协会的艺术家来到文化中心的多功能厅,用他们的舞姿向观众们展示了悠久的贝宁文化。

前来观看演出的贝宁国家歌舞团团长祖农对记者表示,他已数十次来中国文化中心参加活动,中国文化中心不仅是展示中国文化的舞台,也是中贝、中非加强文化交流的舞台。

(人民网贝宁科托努3月23日电 赴贝宁特派记者 蒋安全 张建波)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24日 21 版)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