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上海研发的一种新型干旱盐碱地修复技术,多年撂荒地长出棉花苗。对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的上海科学家张淑平,新疆喀什巴楚县恰尔巴格乡农民亚森·买尔丁连连夸赞“亚克西”。援疆工作中,上海着力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破解”制约当地经济发展难题。
新技术改良干旱盐碱地
上海对口支援的新疆喀什地区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地处天山南麓,位于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传统的农业县。巴楚县是我国优质棉基地,但由于干旱少雨,盐碱地面积占全县可耕地面积的七成。烈日下,常常可见干裂的土地上泛着一层“白霜”,寸草不生。
在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支持下,上海理工大学张淑平教授从海带加工的废弃物中,研发出一种新的干旱盐碱地修复技术——海藻基生物促长剂。“海带持水率是其自身重量的四到五倍,从海带高持水率的海藻细胞中提取一系列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制成肥料,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渗透压、电导率、保湿保水性等微环境,促进植物生长。”张淑平说。
2011年,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张淑平将获得2项国家专利的“海藻肥”技术在巴楚县红海乡中度盐碱的棉田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出苗率为97%以上,比对照组高出20%,每亩棉花增产43公斤以上,农民增加收入300多元。今年,巴楚县将实验推广。
记者在巴楚县恰尔巴格乡看到,没有撒施“海藻肥”的棉田里,棉花长得稀稀疏疏,禾苗矮小,撒施了“海藻肥”的棉花长得郁郁葱葱。巴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贺振元说:“今年第一次灌水后,撒施田的棉花苗就几乎出齐了,出苗就有收获,增苗即增产。这项技术深受农民欢迎,大家纷纷要求在自家的棉田里实验。”
据估计,“海藻肥”如果在上海对口支援的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全部推广,可使约220万亩盐碱地的棉花种植受益。
“新疆距离海洋如此遥远,如果不是上海科学家带来新技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能从大海里提取宝贝改良我们的棉田。”喀什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办公室主任张勇说。
助推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新疆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上,莎车县现代农业示范园育苗中心用现代栽培技术培育的一串红、红枫树、万寿菊、葫芦番茄、甜瓜、黄瓜等秧苗,吸引了许多客商的关注。
据莎车县农业局的赵晓莉介绍,该县现代农业示范园育苗中心占地600多亩,总投资4600多万元,由上海援建。育苗中心内引用了集基质搅拌、装盘、打洞、点种、覆土、喷水、红外线自动感应于一体的先进现代化播种设备,系统运行只需5人操作,每小时可播400个穴盘,不仅提高了播种质量和进度,还解决了人工播种无法避免的单穴多粒、浇水不均等问题。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的老师们不仅带来了先进设备,还手把手地对我们进行培训,极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推动了我县育苗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赵晓莉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