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贵
一个投资38.8亿元、预计销售收入240亿元的项目,签约两年后,悄然取消;一个投资2.6亿元、拟征地177.2亩的项目,却成了涉嫌诈骗的工具。发生在陕西的两起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受骗事件,让人深思。(3月21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特别是中西部欠发展地区,竞相攀比招商引资热潮,一个个“重点项目”蜂拥而至,一笔笔“巨额投资”纷至沓来。在听起来令人振奋的“政绩”背后,却呈现出广为人知的怪象:一类是招商“指标化”、考核“提成化”、数字“浮夸化”等;还有一类是“假大空”招商,毁了良田,坏了生态,成了招“伤”。
我们分析陕西这两起招商成“骗伤”事件,一是杨陵区38.8亿电动轿车项目,双方“半推半就”,政府招了“大项目”,在氛围上、形势上、政绩上赚了个盆满钵满;投资方也想通过项目“圈地”,坐“地”生金,却不料“程序”走不下去,巨额项目不了了之。政府甘心被骗,心宽体胖,“伤”得起?
再看白水县2.6亿机械配件项目,投资人的信息还没来得及核实,双方很快就签订了一份土地征用协议书,拿着这份盖有政府公章的协议骗取了5万元后就“人间蒸发”了。是骗局?是闹剧?真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失去了对引进项目应有的鉴别力。这份盲目招商的冲动“伤”了谁?
进一步追根究底,屡屡受骗,招商成招“伤”,兼因地方领导政绩饥渴下的急火攻心,他们生怕得罪上门的“财神”,以至于应该严格把关的各种程序都草草进行,甚至根本没有进行。对政绩的渴盼已让当地领导丧失了理性,而只剩下狂热的招商冲动。地方领导迫切发展本地经济、改善贫困面貌的用心可以理解,落后地方出政绩不易也是事实,但这显然不能成为失职以及缺位的借口。
在招商“饥渴”的背境下,招商引资目前衍生出来的种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出现“假商”“骗商”,耽误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伤”的是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毫无疑问,招商引资受骗所暴露出的问题,并不比招商引资随意突破国家法律法规暴露出的问题更严重。因为前者尚有些被动,而后者则全是主动。而且,就后果的严重性而言,后者是更可怕的。
完善干部考核机制、不唯GDP论英雄这已是专家、学者和政界的共识,关键是如何执行和落实的问题。去年底,中央组织部出台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通知》,作出“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论英雄”的规定。广东、四川、南京等省市也已率先纷纷出台新的考核办法,逐步弱化甚至取消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但能否达到防止招“伤”的效果,尚需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