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沪产剧《焦裕禄》央视24日重播

2014年03月22日01:01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沪产剧《焦裕禄》央视24日重播

  本报记者 李君娜

  “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钉。一颗星代表一个人,做好事的人星光闪亮,做坏事的人星光黯淡。”1964年5月14日,人民的好干部、年仅42岁的焦裕禄被病魔夺去生命。但半个世纪以来,焦裕禄这个名字上的“星光”始终闪亮。

  焦裕禄精神永不过时。2012年,沪产剧《焦裕禄》在十八大前夕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口碑和收视的双丰收再次证明:心里装着人民的人,人民就会永远把他装在心里。电视剧的播出,在全国范围内助推了对焦裕禄精神的怀念和呼唤。首轮播出后时隔一年多,电视剧《焦裕禄》荧屏再次“归来”。央视和东方卫视将分别于3月24日和23日起重播该剧,而东方电影频道也将于近期播出该剧。

  精雕细琢:近五年磨一剧

  30集电视连续剧《焦裕禄》由上海电影集团出品,是上海的原创优秀文艺作品。在电视剧《焦裕禄》之前,1990年,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焦裕禄》曾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影片连续获得金鸡、百花两大最佳故事片奖,塑造焦裕禄的李雪健更是被加冕为双料影帝。珠玉在前,电视剧《焦裕禄》的重拍意义究竟在哪里?总制片人程力栋说:“焦裕禄的人生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一部电影可能难以涵盖全部,这是我们重拾这一人物题材的原因。”

  顾虑并不是没有。“大家最初也曾有过担心,主要集中在能不能够吸引观众的考虑上。”该剧总制片人、上影集团创作策划部主任钱建平告诉记者,“关于电视剧题材的策划和选择,上影集团一直坚持主流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方向。编剧何香久老师在剧本创作上洋溢着极大的激情和创造性劳动,可以说满含深情。还有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也是本剧的总监制万伯翱先生,在创意之初,他就竭力提倡并强调焦裕禄精神要理直气壮地发扬。再加上上影集团党委书记、总裁任仲伦果断拍板,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的第一时间支持,这些都给了我们信心。”

  顾虑打消后,电视剧《焦裕禄》的创作正式启动。从2008年开始动议创作,直到2012年10月播出,仅剧本就改了11稿,近五年磨一剧的速度在越来越求快的当下电视剧创作中堪称精雕细琢。为了尽可能真实、完整地表现焦裕禄的人生故事,剧本以原著 《焦裕禄传》为基础,这是唯一一部经过焦裕禄夫人徐俊雅生前审订过的传本。电视剧拍摄过程中,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向剧组提供了大量珍贵细节和资料,包括许多焦裕禄生前的物品。

  放下标签:还原完整一生

  大部分人对焦裕禄的认识止于 “一个朴素的农村干部”,但电视剧《焦裕禄》绝不是对焦裕禄的“标签”式复制。

  编剧何香久先后到焦裕禄工作过的河南尉氏、兰考以及他出生地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北崮山深入生活,采访了很多与焦裕禄一起生活、工作过的老人,掌握了大量一手素材,挖掘出很多鲜为人知的经历,比如在东北大山坑煤矿反抗日本侵略者、在尉氏县领导土改清匪反霸、解放后在洛阳矿山机器厂带领工人制造我国第一台卷扬机等。而电视剧《焦裕禄》的开头,就在焦裕禄智斗土匪黄老三的紧张悬念中展开。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认为,“我们自认为对这个人物已经很了解,但是电视剧更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我没有想到,他居然还上过哈工大,还在工厂里干了这么多年的技术活,也有着知识分子的身份。他比我们以前记忆当中的焦裕禄更丰富、鲜活。”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表示:“人的一生只有完整了,历史才能评判。还原父亲完整的一生,是这部电视剧的最大贡献。”

  也是因为这个“完整性”,演员王洛勇成了导演李文岐坚持选用的主演。 下转5版

  (上接第1版)“焦裕禄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学养、有学识的干部。小时候还学过哑乐,能拉二胡。他和‘三害’作斗争想出来的那么多招,需要真正的智慧。如果找一个土拉吧叽的人去演这个干部,演不出文学修养的色彩,而王洛勇具备这些特质。”事实上,电视剧播出后,观众对王洛勇的表演好评如潮,不少剧评家评价“王洛勇就是焦裕禄”。王洛勇回忆拍摄过程:“导演说:洛勇,要正常,不能拿腔拿调,不能用套话、行话。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老老实实地说。”

  成长叙事:符合观众审美

  电视剧里的焦裕禄,是任何时候都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的党员,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兼具情感和传奇色彩的人民干部。“接地气”几乎是所有看过这部电视剧的观众的一致感觉,而戏接地气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共鸣。文艺评论家、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郦国义认为,“剧中有一些细节的对比处理非常成功,如焦裕禄对两个战友的不同处理,对自己孩子和大学生的不同态度,对老百姓的爱及对开后门等不正之风乃至腐败行为的愤恨……这些都扣动老百姓的心弦。事实上,电视剧说出了老百姓想说的,也是对老百姓期盼焦裕禄式干部的一种呼应。”

  焦裕禄精神有没有过时?上海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说:“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没有过时。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当继续大力地弘扬。电视剧就是有力、有效的弘扬。”对此,任仲伦认为,“主流价值的核心就是人的真善美,我们坚定不移地相信主流价值是有价值的。而怎么通过艺术的力量去把这个价值实现,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努力的。”显然,播出后获得成功的《焦裕禄》,正是通过电视的艺术力量实现了主流价值的共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晓玉认为:“电视剧《焦裕禄》的标杆作用,一方面是主人翁所闪现出来的理想的光芒、信仰的力量,平时的作风,此外在艺术表现上,也给搞创作的人树立了榜样和标杆。”

  而《焦裕禄》的成功,也让人联想到同样由上海出品创作的另一部人物主旋律剧 《白求恩》。“《白求恩》中看白求恩如何从一个当年西方的‘愤青’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焦裕禄》中看焦裕禄如何从一个解放前的煤窑苦工成长为一个伟大的人民公仆。上海电视剧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英雄人物塑造的时候,采取了成长叙事。当一个人物的成长融入到环境真实情景里,这个人物就站立起来了。”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聂伟指出:“无论是华丽风格的《白求恩》,还是平实朴素的《焦裕禄》,上海电视剧为当代重大革命题材、英模人物的创作奉献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荧屏形象,沪产剧在塑造英模形象方面已经找到了符合我们观众审美心理的方法。”

(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