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1日06:38 来源:新华日报
在沭阳县李恒镇徐庙村路边,一块荒废多年的农民打谷场,如今变成一座气派的标准化厂房。由浙商投资4000万元创办的沭阳锦泳机械设备科技公司今年全面投产,生产电池制造设备。
“比起开发区,这儿用地便宜不少,配套同样不错,而且招工不难。厂里102个工人,90多个是本镇和周边农民,他们都在苏南、浙江工厂干过,一个带一个过来的。”老板陈伟成很开心。
正在忙碌的工人陈龙是邻镇汤涧镇魏庄村人,他曾出门打工十几年。挂念上初中的女儿与年迈老母,今年春节后,他在这离家4公里的地方,找到新工作。
“以前,我跟老婆在江阴工作,一年赚6万元。今年我俩回来进厂上班,工资是低些,但省下房租、路费,收入差不了多少,还能顾上家。”42岁的老陈说。
在沭阳,像锦泳机械这样建在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工厂,像陈龙这样在家门口上班的农民,并不少见。催生这种变化的,是当地正在推进的“2158工程”,即用两年时间,不占一分基本农田,建成1000万平方米以上标准厂房,培育500家以上规模企业,实现8亿元以上税收。
拥有186万人,作为江苏第一人口大县的沭阳,一直在思索:怎么让百万农民更好地分享工业化、城镇化的溢出效应?
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这个“减”字,最初就是政府推动,组织劳务输出,沭阳最多曾有26万农民背井离乡,到十几个省市打工。但再怎么“减”,都没法把63万农村劳动力全“减”到城市。该县近三年已有10多万外出打工农民被城市过高的门槛“挤”回家,被割不断的亲情“牵”回家……他们,加上40多万留守乡村的农民,如何才能有活干、有钱赚,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沭阳主政者认为,随着农业现代化加快,大量农民将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应建好载体,集聚资本下乡,让更多农民就地参与工业化、城镇化,将其在家门口从农业“减”到二、三产业,完成职业切换,这是减少农民的新减法。
乡镇工业迅猛发展,到哪寻找承载空间?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全县两年新增8000亩建设用地,引进社会资本,在镇区、主干道两侧,盖起标准厂房1066万平方米,其中竣工934.62万平方米。到3月初,入驻工业项目575个,利用厂房293.6万平方米,用工3万多人。预计年内八成以上厂房可以用起来。已进驻项目中,从机械加工到服装、玩具加工,产业层次未必多新多高,但绿色环保,且能发挥农村劳动力成本优势。
驱车沭阳乡村,一幢幢标准化厂房里机器轰鸣,一个个加工点办得同样红火。这里在做“三来一加”,即来料加工、来样定做、来件装配、农副产品包装加工。
走进李恒镇柴南村后李组,龙江服装厂40多名女工忙着缝裙子。她们多是本村及邻村出不去的留守族。老板李军玉前年在自家宅基地上盖了厂房,从南京外贸公司拿出口订单,照着外方提供的样式,去年加工20多万件裙子。依托就近用工形成的成本优势,每件价格比大厂便宜一两元,这家作坊小厂不愁订单。
不占增量土地、厂房需求少,以手工加工为主,用工多,无污染……如此“三来一加”加工点,沭阳两年冒出6760家,吸纳24.48万人就业。去年,仅此就帮助农民增收28亿元。
“利用市场机制、政策手段,引导劳动密集、环境友好产业向农村转移,拉长农村工业化短板,为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创造机会,沭阳做法契合新型城镇化要求。”省委农工办主任诸记录认为,工业向城市集中集聚,并不代表农村不能办工厂,相反,只要不占耕地,不污染环境,工厂可以建到乡村,分散布局。
“发展农村工业,不能重蹈‘乡乡点火、村村冒烟’老路,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严重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短期发展。”沭阳县县长胡建军说。
乡村工业化提速,让沭阳近30万农民不离乡土进厂挣工资。曾经寂静的乡村多了活力。去年,沭阳农民人均纯收入10799元,比上年增长14%,在全省县市排名提高三位。
本报记者 孙 巡 徐明泽
本报通讯员 王 浩 吕述谡 严 波
(来源:新华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