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0日08: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履职状态
在上海代表团,张全是“名人”:媒体爱找他,代表也爱找他。从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到雾霾压城,只要是环境热点事件,都会想到找他聊聊,问影响,听对策。
一到人代会中央领导下团参加活动或是代表团的媒体开放日,张全几乎都是被点名要求发言的人。只要安排得开,不论什么情况,张全都会尽量回应——“环保事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密不可分,不能单靠政府主导,还要多宣传,变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两个角色发挥得当,便可“1+1>2”
张全有两个身份,一个是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另一个是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两个角色,在张全看来,都是环保工作者:一个是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地方环境问题的监督和治理;另一个是代表社会声音,在国家层面提出意见建议,推动立法,建设环境治理机制。发挥得当,就能“1+1>2”,对推动环境问题解决更有利。“代表的推动力量,有时比局长力度更大,因为不光代表了专业工作者的思考,背后更有人民的诉求。”张全说。
上一届人大,在PM2.5还不太受重视的时候,他接连提交了几个关于大气治理和加快修订环境法的建议。2012年的建议主题,是关于建立大气污染的治理区域联访联治机制的。2013年,他的建议是关于新修订的环境法,要增加强化社会共识和实施环保公益诉讼的一些具体条款。
最近,从京津冀到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治的架构相继建起并启动运行;修改中的新环境法草案中也有他的观点体现。“步子大小不论,至少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张全面带喜悦。
共识化为行动,对环保充满信心
还有一些“小事”也让张全高兴。今年春节,很多城市都少了鞭炮声。上海禁放时段的PM2.5值,去年从50蹿升到500,今年只上升了不到100。“尊重传统,政府并没有完全禁止,只是号召,但社会形成了共识,而且从共同意识变成了共同行动。这对环保太重要了!”张全说。
上世纪80年代从清华大学毕业至今,张全一直在上海从事环保工作。职业生涯让他在每年准备人大代表议案的主题时,有更专业的判断——环境问题千头万绪层出不穷,有些问题普通人就能感知,有些需要提前布局防治,以免错过时机养成大患。繁忙的公务之余,颇有学者气质的他会花时间查阅资料,询问环保系统的同事,找专家来讨论,通过深入调研掌握全面情况,凝聚更多智慧,逐渐形成最终提交的议案或建议。今年,他带来的建议是关于水和土壤污染治理的,因为“当前对空气污染的关注度已经很高”。
张全很赞同中央关于治霾既要打攻坚战又要打持久战的说法。“PM2.5成因复杂,它涉及整个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会像前些年治理二氧化硫那样迅速见效,别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但前途依然是乐观的,张全表示:“雾霾的基本情况和中央领导的判断都已十分清楚。虽然我们的国土、人口和经济产能这么大,但与欧美当年相比,今天已有了可供借鉴的外部经验,只要下定决心,好好治理,总会见效。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环保任重而道远。咬住牙,努力工作。从历史进程的长河看,正能量一定会大于一时困难!”(记者 姜泓冰 曹玲娟)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10日 15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