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建言改革 献策发展)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2014年03月09日09: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让孩子享有公平教育

  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代表

  均衡高校资源 助力“科教兴国”

  当前,研究型大学集中的北上广等地精英人才就业压力居高不下,而经济欠发达地区花重金也不一定吸引到重要技术和合适人才。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上,经济欠发达地区鉴于现状主要把眼睛盯在北上广,因为当地的高校大多不是研究型高校。“211”高校、“985”高校在各区域的失衡分布,凸显了这个方面的缺陷。

  实际上,可以从国家层面考虑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几个“985”高校那样的超强投资高等学校。为此,建议从战略上把发展中西部研究型高校、在10年到20年内把东中西区域的一流大学建设力度和数量分布逐步平衡起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作为“科教兴国”的一项重要新举措。可以双管齐下,即新建和改造相结合。从新建来看,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就是实例;从改造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211”高校、“985”高校的出现和蓬勃发展,都已经为此积累了大量鲜活的经验。

  (本报记者 张 烁) 

  江西师范大学校长梅国平代表

  莫忘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处于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转型关键时期,许多未就业大学生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对社会认识相对单纯片面。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完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虽然需要迫切得到社会保障,但没有涵盖在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仍属于社会保障被“遗忘”的群体。

  建议将未就业大学生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在国家层面建立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最低生活保障补贴制度,给予未就业大学毕业生以更多的关怀,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增进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对国家和社会认同感,有效增加经济社会发展人力储备。

  (本报记者 赵婀娜 任江华)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代表

  加快大学章程建设

  大学章程是一所大学的“宪法”,是大学处理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大学与政府、社会关系,约定各方面权利义务的权威准则,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制定大学章程,是推动高校形成自我定位、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体制的关键所在,也是大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教授治学、维护学校和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现实需要。

  大学章程建设要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办学特色,确保各办学主体根据章程来维护合法权益。制定出来的章程一定要摆脱“橡皮图章”的尴尬角色,既要对高校自身、对校内外的相关部门产生约束作用,也要为推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学校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营造公平合理的大学教育环境。

  (本报记者 杨 彦 付 文) 

  广西大学校长赵艳林委员

  缓解就业难切忌“千校一面”

  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78.1%,2013年为77.4%,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人才供需存在三个方面的“错位”:社会需要的人才结构与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结构存在错位;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岗位需求存在错位;学生就业意愿和用人单位需求存在错位。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对于高校来说,关键是要找准适合自己的科学定位。各个学校差异比较大,不能用一条标准来衡量,不同的院校应有不同的定位。各地的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不一样,历史文化不一样,对人才的需要类型也有很大差异。各个高校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因地制宜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否则就会出现“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

  (本报记者 杨明方)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毛杰代表

  让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既深受鼓舞又充满期待。河南每年的博士生招生名额只有300人,赶不上一所部属院校的招生数量。目前河南尚无一所“985”高校,只有一所“211”高校。

  建议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首先要考虑招生指标投放的公平,高校打破地域界限,均衡、公平地分配招生名额,确保全国考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同时也必须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防止高考移民和人口过分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以带动常住人口疏散和减少外来人口聚集。

  (本报记者 龚金星) 

  陕西省西安市市长董军代表

  建立教师交流长效机制

  推进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是推进义务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多数校长、教师还存在“学校人”的思想,不愿跨校交流。受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等限制,加之相关激励政策尚未健全完善,导致边远学校难以吸引教师去任教。另外,个别学校校长出于对本校教育教学质量下滑的担忧,不愿选派优秀教师外出交流。

  建议国家能够以西部地区为重点,重点加快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和改善转任教师的生活待遇;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教师均衡配置的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从“学校人”到“教育人”的转变,为教师转任交流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本报记者 方 敏) 

   

  让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代表

  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在“未富先老”国情下解决养老问题,单靠机构包办供养难以做到。依托社区服务的居家养老将成为未来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即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各方面服务。但是,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尚处“补救型”,政府关注更多的、解决更多的是部分问题老人、困难老人,提供的服务层次也仍停留在老人的最低需求层面。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公共服务体系,需要明确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建立分层次的“适度普惠型”养老模式,建议针对老年人不同经济、身体状况的养老需求,将社区居家养老分为福利性、公益性和营利性三种服务类型。

   (本报记者 曹玲娟 姜泓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高广生代表

  乡村医生待遇有待提高

  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保护农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初,国务院印发有关文件,要求各地合理解决乡村医生养老问题,但目前全国仅11个省出台具体政策。在黑龙江,每名村医一年得到的补助约为1.6万元,扣除卫生室运营支出后,实际年收入只余8000元左右。乡村医生的待遇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建议在下一步医改中,将乡村医生列入事业编制,把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变成乡村医生的工资,与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同等待遇。同时,按照农村实际,解决乡村医生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建立乡村医生的良性进入和合理退出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其待遇问题。

   (本报记者 刘志强) 

  广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利平代表

  完善养老收费机制

  由于国家不再对公办养老机构运营经费进行投入,造成养老机构收入减少,床位价格上涨,有老人表示 “老不起了。”

  如何让“老有所养”落到实处,建议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评估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合理有效配置社会养老服务资源,保障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低收入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对要求入院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居住状况、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等进行调查评估,政府根据评估机构意见,对收入偏低老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与支付机构费用进行审核,并通过公示形式,将差额部分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给予补贴,消除收入偏低但又够不上“三无”对象条件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后顾无忧。

  (本报记者 王比学) 

  重庆市黔江区天禹人农业发展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张楀代表

  民生工作最怕“短平快”

  民生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把民生的事情办“实”才能赢得民心。办实事首先要解决老百姓身边的难事。在农村,有些地方是“靠天吃水”,有些农民还住在危房里,有些撤并村不通公路……解决好这些“老大难”问题,不要“锦上添花”,而要“雪中送炭”,百姓才能真正受益。

  办实事要有长期机制。民生建设最怕“短平快”,短期内虽然有效果,但没有机制,就难以坚持,百姓不能长久受益。要有详细的规划,要有资金的保障,要有人才和队伍,要有制度来管理和约束。现在农村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很多在外务工人员都回来了,扶持引导农民在家就业创业,也是民生建设应该重点关注的。

  (本报记者 李 坚 张 洋) 

  民盟中央建议

  进一步完善带薪年休假制度

  带薪年休假制度事关每个家庭、每位劳动者,是社会民生、劳动就业领域的热点问题。但由于规定操作性不强、刚性约束不够,使得带薪年休假成为很多人眼中“写在纸上的权利”。

  建议将“带薪年休假”归类为“法定节假日”,赋予劳动者更多的假期安排主动权。一方面劳动行政部门应依法承担起“主动监督检查”的职责,在接受举报、投诉和仲裁申请之外,力求将其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劳动监察内容;另一方面加强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动,把执行带薪年休假制度作为考核企业诚信的重要方面。从重追究不执行带薪年休假制度用人单位的违法责任,建立多渠道举报监督机制,对劳动监察、劳动仲裁中涉及“带薪年休假”的案件,予以媒体曝光等。

  (本报记者 潘 跃) 

  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姚晓英代表

  农村文化设施缺配套服务

  目前,村级图书室和乡镇中心文化站很多设施处于废置状态。乡村图书馆建设基本通过验收,但阅读图书的情形不容乐观。国家投入这么多公共文化资金,却没有人进行服务。社会资源被发动起来并参与服务阅读是今天文化资金投入必须改革的细节,大战略需要小细节的合理设置得以保证。

  在乡村图书室已经实现全覆盖的情形下,需要对国家的投资负责。建议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配置要借鉴乡村教师配置的经验,以保证农村文化生活有固定场所、有专人配套进行管理,以发挥文化空间作用。

  (本报记者 江 琳 黄 娴) 

  河南省三门峡市市长赵海燕代表

  保障民生离不开发展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之一,政府应当积极推进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应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社保的完善可以“为人们创业奋斗解除后顾之忧”,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探索加强社会保险与国有商业保险的合作,集中抓好乡镇社会保障平台建设,才能把社会保障的“网底”编实、筑牢。

  保障民生,离不开发展。三门峡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目前区域合作推进中仍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重大项目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协调机制,必须到各市所属省级项目主管部门分别申报后逐级进行办理,再进行跨省协商,时间跨度长、协调难度大。建议由国家层面对重大项目进行统一协调。

  (本报记者 吕毅品) 

   

  让人人过上好日子

  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委员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博事业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力量参与文博事业的热情不断增长,但与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相比,当前我国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领域的公益性事业相对较少,尚未形成稳定的社会力量多元参与机制。

  因此,建议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水平,提高捐赠包括文物博物馆事业在内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税前扣除的比例,逐步实现对国有公益性文化机构的货币捐赠实行等额扣除;促进文博类公益性机构基金会的建设,培育文博类公益性组织,培育非营利性研究、保护、技术等机构;在修订文物保护法中,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原则、途径和激励措施应予明确;建立相关荣誉激励制度,通过授予荣誉理事、荣誉馆员,馆舍冠名,所捐藏品的永久展示和其他方式,对企业个人的捐赠予以表彰。对文博志愿者实施业绩评价机制,贡献突出者可在就业、公务员招考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本报记者 刘 阳) 

  安踏董事局主席兼总裁丁世忠代表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帮扶机制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建议将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关爱帮扶机制纳入国家战略,逐步消除户籍制度对农村人口自由迁徙的束缚,建立起以城市常住人口为基准的城市规划制度,让农民工子女在“进城”与“留守”之间享有更多自主、自由的选择权。加强统筹力度,建立起政府主导、各部门协作的联动机制。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系统,设立“留守儿童发展专项资金”。积极鼓励和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和团体对留守儿童的关注,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让全社会参与进来。

  (本报记者 蒋升阳) 

  中山大学教授刘昕委员

  用大数据监测食品安全风险

  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但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在风险预测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建立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与风险预测机制提供了契机。因此,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平台质量保障体系,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将有力地促进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建议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大数据平台,负责食品安全大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与共享;各省市区建立省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分平台,对本辖区监测发现的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及时发布预警,并将数据及时汇总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大数据平台;将食品检验机构数据融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大数据平台。

  (本报记者 朱卫禄) 

  江苏省扬州市市长朱民阳代表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扬州以生态文明建设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坚守城市个性和特质。

  从全国第一批正式拥有生态规划的城市,到为城市生态中心划“保护红线”,印证着扬州践行生态文明的清晰足迹。目前扬州为改善生态环境所做的事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一是“转”,即转方式,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绿色经济,构筑环保产业。二是“减”,即为有限的生态容量减负,要为稀缺的生态资源增值。三要“增”,即全方位的城市增绿,打造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福利。四是“治”,即治气,从源头上多管齐下,加大对机动车尾气、燃煤锅炉房、扬尘、污水的治理。

  (本报记者 冯 华)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龙墨委员

  城镇化建设要考虑无障碍设施

  电梯房单元门口有几个台阶,坐快速公交需要先上天桥过马路……这些都是基础设施建设中没有注意实现“无障碍”环境的体现。如果今天不考虑到无障碍服务,受损失的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残疾人,而是未来老龄化社会的很多人的利益。

  城镇化建设中要提前考虑到无障碍的问题,不能等到未来重建或者补建。否则,将来老龄化社会真正到来的时候,就有很多地方需要大规模重建,造成严重浪费。这既是民生问题,又是经济问题。

  (本报记者 程 晨) 

  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代表

  重视对农产品添加剂的管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已出台多年,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还非常严峻,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农产品非法使用添加剂。

  因此,必须加强对农产品使用添加剂的管理。建议多部门联手,共同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添加剂的生产和销售,对于瘦肉精、膨大剂等添加剂的生产和销售,相关部门应严格控制,建立购买、使用的登记管理制度,以便及时追责;严厉打击非法使用添加剂的行为,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订已多年,有些规定明显滞后,尤其是在罚款额度方面,已不足以严厉打击违法者,建议大幅度增加罚款额度。

  (本报记者 王 珏) 

  河北省沧州市委书记焦彦龙代表

  让市民乐于“深呼吸”

  改善生态环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态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和重大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开展“绿色行动三年计划”“环境治理攻坚行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整治”等活动, 既寻求经济发展,把沧州建成沿海强市,让父老乡亲收入多起来、生活富裕起来,又强调天蓝地净、鸟语花香,让大家始终保持“深呼吸”。

  发展无止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也永远没有休止符,我们将突出重点,齐抓共管,一切不利于生态文明的项目都不上,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让沧州的生态环境更美好、更宜居。

  (本报记者 张 洋 杨 柳)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委书记侯凤岐代表

  棚户区改造需要差别化政策

  2008年至2013年五年间,乌海市已实施中央下放煤矿、国有工矿、城市和林业等4类棚户区改造7.9万户、600万平方米;基本建成6.1万套、46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24亿元。

  棚户区改造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针对乌海市这一类城市的特点,建议国家制定差别化政策予以扶持。将历史形成的、居住相对分散的地方煤矿和非国有工矿棚户区居民纳入国家煤矿或工矿棚户区改造,给予立项、资金支持。并在项目建设补助资金上向重点、特殊地区倾斜。针对矿区居民搬迁后土地不能利用、急需进行生态恢复、综合治理的情况,建议加大对棚户区改造后期管理的资金扶持力度。

  (本报记者 吴 勇) 

  隆鑫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涂建华代表

  城镇化要让人有归属感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就业城镇化解决后,还要考虑到很多农转非的新市民变成城镇户口、住进小区后,心里仍找不到归属感。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在生活便利、商品丰富等硬件上改善进城农民的生活,而且要让人们在心理层面对新身份、新环境产生依托和归属。

  应进一步增进人与城市之间的文化融合和情感融合,让人们对城市产生真正的归属感。一是增强城市的接纳力度,使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来,共享发展成果。二是加快城乡二元制度改革,构建促进城乡一体的制度体系,为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等的制度关照和权利待遇提供制度保障。

  (本报记者 苏 超)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09日 10 版)

(责编:乔业琼、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