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这个“辣妹子”挺温柔

2014年03月06日06:55    来源:广西日报

原标题:这个“辣妹子”挺温柔

彭 匈

  饮食孕育人类,并且在伴随人类发展历史的过程中,一方面形成了各个地域不同特色的饮食文化,同时也成为孕育地域文化的关键要素。

  从即日起,“花山”开设专题“味道广西”。此专题将选取广西饮食有特色的市县,通过讲述和“味道”有关的历史、地理、气候、菜品、故事、物产、人物、传奇,为各个市县寻找“味道”核心词,呈现属于它们最独特的味道;在此层面上,梳理饮食与地域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味道”为切入点,探讨广西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花山”在约请广西学者、作家为这一专题撰文的同时,也非常欢迎读者投稿,说说大家心目中的“味道广西”。

  ——编者的话

  桂林北面的几个县,大约是受了湖南人的影响,对于辣椒,有特殊的嗜好。以兴安、全州、灌阳为代表。有这样的说法,兴全灌,没有辣椒不吃饭。这里面又有些微妙区别,兴安人不怕辣,全州人辣不怕,灌阳人怕不辣。全州人吃的那种指天椒,估计是从湖南照搬过来的;而在兴安,主要是一种弯弯的牛角青椒,香辣适度,真是个好东西。

  也怪,辣椒离了兴全灌,沿漓江南下,到了灵川,辣味就大打折扣。到了桂林市区及南面的几个县,辣味就变得很有些温柔有致了。首先桂林人的舌头不能承受北面那种吃辣的烈度,理念上也不接受“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的说法。桂林人对于辣味的承受程度,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太辣他不接受,微辣他又嫌不过瘾。总而言之,吃就是了。孔夫子强调“过犹不及”,桂林人是很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住那个度的。故而桂林的家常菜,大部分都能辣到你大喊舒服。辣味适度,至少它能够使你的舌头充满活力,从而品出那菜肴中的鲜味、甜味,还有一些无法言说的好滋味。若辣过了头,就如同放多了盐,多少味就只剩下一种味。

  辣椒这个东西,品种很多。比方讲天等的那种淡绿色米辣椒,桂林人一般不太乐意受用。辣过了头是一回事,关键是辣味不醇厚。桂林人也吃那种不辣的灯笼椒,多半放入肉料,做成辣椒酿,那又是餐桌上的一绝。这灯笼椒,顾名思义,以它形状来取名。而倘若以为凡是灯笼状的辣椒都不辣,那就大错。有一年我在海南岛就上过一回当,岛上盛产一种灯笼椒,而且颜色嫩黄,看上去温柔得很,一嚼,瞠目结舌,眼泪直流。这时,朋友一番话更把我吓得不敢出声。他说云南德宏有一种象鼻椒你没吃过吧,外表更加柔和,可是你很难用语言来说清楚它辣的程度。当地少数民族吃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米辣椒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象鼻椒,只敢切碎用纱布包了,放进汤锅里去涮一涮。一包象鼻椒,从村头涮到村尾,下回还可以用。这种象鼻椒还另外有个名字,叫做“涮涮椒”。假如直接放进嘴里,两腭肯定会起泡。这怕应是辣椒之最了。

  一个地方的口味形成,原因很多。历史、地理、气候、物产,都可以追溯一番。若要说到历史,则主要是看这个地方人口的构成和来历。远的不好说,清代以来,以漓江、西江为纽带,形成一个经商的热潮。随着外省商贾的到来,桂林市包括沿江各县,很快变成了五方杂居之地。当时桂林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四个地方,湖南、江西、广东、福建。这四个省份来的人,都带来了他们原来的饮食习惯。粤菜闽菜,都成了一点气候。而从人口的比例和势力而言,湖南人无疑占了半壁江山。再加上江西人也吃辣,于是乎餐桌上辣味就形成了压倒式的浩大声势。

  而一个地方的地理气候,对口味的形成,影响也不可小看。比如四川,巴蜀之地,《幼学》中有一句“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意思是蜀地山高雾大,一年四季,得见太阳的日子不多,故而那里的狗好不容易见了一次太阳,觉得陌生,必然大叫。饮食方面,麻辣烫便是最好的驱寒除湿的良方。桂林远离蜀地,处在湖南的南面,中间横亘着五岭这道天然的屏障。此地四季分明,山清水秀。杜甫都说,“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与北面的湘楚比,它温和明媚;与南边的南宁、梧州比,它清凉冰爽。聪明的桂林人对于辣的承受,便恰到好处地把握在了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刻度上。

  习惯形成传统,而传统又影响性格。桂林人对于吃辣这个刻度把握的精准,还常常延伸到对于日常处事的态度上来。外地人很容易就会觉出桂林人性格上有一股优越感。这是因为桂林人看外地哪怕是首府的人和物,目光里都会透出几分睥睨。桂林人处事的那份精致和主见,有时还会表现得有些顽固。哪怕名人的教诲,经过桂林人的检验,倘若不合拍,他们也不肯接受。比如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说他早年曾用多吃辣椒的方法来抵御严寒。大学时,我们班上一位来自全州的同学,冬天在桂林街头吃米粉,常采用鲁迅先生的办法。只见那一碗米粉染得通红,他那一张脸也辣得通红,头上挂满汗珠,口中“唏哈”直喘,冷倒是不冷了,但够他受的。他把这方法推荐给我们,并说了许多由辣椒生发出来的妙语。他说无论吃什么炒菜,都须趁热,凉了,特级厨师的手艺也是空的。这是很对的。低于五十度的汤他不喝。他教我们,假如菜和汤不够热,可嚼一截指天椒,预先把嘴巴“搞辣”,温吞的汤喝起来也烫嘴。我们试过几次,是那么回事。可是我们坚持不下去,因为根本就无法掌握好那个“度”。倘若辣得“过”了一点,会弄得人两耳嗡嗡直叫,不停地打嗝抽气,根本无法进食。于是我们吃米粉时,只是很适中地加一点辣椒,很受用地吃完那碗粉,喝完那碗汤。

  桂林人日常炒菜用的辣椒,多半是那种又辣又香的牛角青椒。这个宝贝与桂林的一些本地特产一结合,会形成许多“绝配”。首推的是漓江里的鱼,水清鱼瘦,桂林人把弄来的鱼晒干了,与辣椒一炒,便留下了一句“鱼仔送饭,鼎锅刮烂”。倘若禾花鱼少了辣椒,那是无法下酒的。桂林人餐桌上的竹笋种类繁多,冬笋是上品,还有那种漂在清水中卖的雪白的笋片,只需配上几截青辣椒,任何佐料都是多余的。有一种堪称一绝的桂林糟白菜,加上肉末辣椒,也有“鼎锅刮烂”的效果。近年来桂林人在南宁开餐馆的越来越多,能显现桂林特色的几味菜肴那都是保留节目,比如醋血鸭、禾花鱼、酸豆角鱼仔干、糟白菜等,毫无疑问,辣椒是它们的魂。

  桂林人还会把辣椒弄得有声有色。从湖南经全州传过来的红色指天椒,桂林人不直接用来炒菜,而是用来剁辣椒酱。桂林的家庭主妇,大都会制作辣椒酱。工艺并不复杂,有的妇人还能双刀并用,在砧板上剁出有板有眼的节奏来。这中间有一些细节是必须注意的,一是剁之前双手最好抹一遍油,否则剁一次辣椒酱,手会火烧一般痛上好几天;二是不小心让辣椒飞进了眼睛,那是很难受的,这时用一粒生盐顶在舌尖上,立解;三是辣椒一定要洗净晾干,若椒面上留有水分,制出的辣椒酱会变质。老作家汪曾祺先生有一次说,古时王充说过一句“制豆酱恶闻雷”,他说他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其实桂林人就很能理解,制作豆酱(还有辣椒酱)必须要有好天气,倘若打雷下雨,那就糟了。桂林人制造的辣椒酱,很有特色,是他们得以向世人炫耀的“三宝”之一。

  桂林人调节辣度的本事,不仅仅表现在正餐炒菜,在街边吃一碗米粉,都能充分体现桂林人那份享受的精致来。台湾作家白先勇不愧是个老桂林,他在小说《玉卿嫂》中就有这么一段儿时的回忆:“我们常常溜到十字街去吃哈盛强的马肉米粉,哈盛强对着高升戏院,专门做戏院子的生意,尤其到了夜晚,看完戏的人好多到这里来吃宵夜的。哈盛强的马肉米粉最出名,我一口气可以吃五六碟,吃了回来,抹抹嘴,受用得很。”他没有写到如何放辣椒——这原是不用写出来的。今天配米粉的辣椒有好几样,口感最好的是现切一截牛角生椒,再拍一个蒜米。米粉店里的案板旁都有这两样,你不张口请求,他就不拍给你。由你自己去放辣椒粉或者油爆辣椒。你若提出这份请求,他不但不以为忤,反而心悦诚服地为你切碎牛角椒,拍了蒜米,用菜刀铲到你的碗里,眼里甚至还会露出一丝赞许——你是内行。

  中国传统文化常常将人们看似无关的问题联系起来,酸甜苦辣咸五味,就与人的五脏肝脾心肺肾紧密相关。酸入肝,甘入脾,苦入心,辣入肺,咸入肾。适当的辣味,可以充盈肺气,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辣味太过,则会使肺气过盛,还会伤害黏膜。桂林人对于辣椒的态度,似很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说的不是它的简单容易,而是需要用心去做,才能做好。领略桂林人吃辣的那份认真,你会从中悟出这一番哲理来的。

  网友说“味”

  @款爷:桂林菜最出名的当然要算上我们的荔浦芋头,一层芋头一层肉,芋头切成厚片,粉!糯微甜,扣肉肥而不腻,芋头与软的肉吸满汁水,吃起来柔软粉嫩,回味无穷。

  @辣妹子:去桂林必吃禾花鱼,鱼不大,但很嫩很新鲜,鱼肉薄薄的,如果拌着酸菜炒,吃起来鲜香酥,非常不错!

  @蓝莓:桂林美食独具风味,桂林米粉、螺蛳酿、豆腐酿、马蹄酿、糟白菜、尧山泉水鸡、醋血鸭、啤酒鱼、酸辣禾花鱼锅仔、油茶鱼、豆腐鱼、桂花凉粉、马蹄糕、船上糕,这些都是不可错过的美味哦!

  @周圈圈:桂林菜可总结出“一板板经”。比如吃鸡,“一鸡三味”。吃狗,“一黄二黑,三花四白”。吃螺,“三月螺,抵只鹅”。吃鸭,“七月半,比鸭肥”。吃鱼,“一鲢二青三鲤四鳜”。吃肉,“瓜子牛肉荷叶肝”,等等。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来源:广西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