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5日06:50 来源:重庆日报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渝北区实验中学以校训和校风为核心,以制度为前提,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促进学生理解和认同制度背后的道德精神为落脚点,形成了“外显有规,内涵有德”的体验式德育,实现德育落地,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每个学生都是义务监督员
开学不久,陈浩(化名)的表现让同学们大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以前,在同学们眼中,陈浩个子高大,调皮贪玩,常常打架闹事。但是最近同学们却发现他竟然谨言慎行起来:不但上课时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对同学们的言行更是礼貌有加。一个调皮捣蛋的“淘气包”怎么突然摇身一变成了“乖乖虎”了?
原来,这学期陈浩和班里几个爱打篮球的同学组建了一个叫做“灌篮高手”的学习小组,他被分配做礼仪监督员,负责本小组全体成员(包括组长)日常文明礼仪。礼仪监督员这个新身份让陈浩明白,有底气监督别人就得先管好自己。于是,陈浩就在日常行为中以身作则。小组其他同学一看,这么一匹“烈马”都管住自己了,他们更不能落后。于是,大家在对陈浩翘起大拇指的同时也暗暗约束自己。
陈浩参加的这种学习小组是渝北区实验中学实施体验式德育的重要载体。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每五六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部实行全员自我管理:自行竞选组长,自行讨论决定本小组的组名、组训、目标、口号。每一个组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纪律监督员负责本小组上课、课间纪律;学习监督员负责组员自主学习、讨论发言、作业完成、上交作业情况等;书记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时组员的发言……简单地说,每个人都有职责监督同学,每个人也都要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
这种各有其职、各负其责的教育模式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该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管理能力,更让学生养成了自律的好习惯。”渝北区实验中学副校长戴德平如此评价道。
确实,全员自我管理让学生们在活动与游戏中亲身体验到了自己的改变,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职责监督同学,严于律己。体验式德育,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舞台有多大,我就有多精彩
如果说“小组建设”帮助同学们改变自己,提高自己,那么主题班会新形式——“四阶班会”则为同学们的提高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四阶班会”即年级(班级)根据本年级(班级)实际情况,确定好教育主题,分“素材班会”、“选题班会”、“展示班会”、“评价班会”四个阶段完成该主题教育活动。
组织者把主题细分,分配到班里的各个小组。比如“文明·礼仪”这个主题可以拆分成课堂礼仪、师生礼仪、就餐礼仪、集会礼仪等。各小组负责搜集与班会主题相关的素材,这是“素材班会”。
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主题搜集素材,再通过辩论,得出一个论点,并加工成文稿,这是“选题班会”。
各小组通过话剧、舞台剧、小品、相声、故事会等活动形式演绎自己的主题,这是“展示班会”。
通过自评和互评,同学们选出班级之星和优秀人物,予以表彰,这是“评价班会”。
“四阶班会”里,学生人人参与,老师和家长积极支持,同学们在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中,走上自我完善之路。
与“四阶班会”类似的还有主题活动。比如“心灵的颤动”主题活动,烛光下,同学们互相赠送蜡烛、唱歌、朗诵或者演奏,分享彼此的幸福和感动;“感悟团队”主题活动,同学们坐成一圈,身体向后仰躺,将头枕在后一位同学的膝盖上,形成一个人环,其他同学将凳子从他们身下抽出,全部抽出时开始计时,坚持时间长者为胜……
在老师的启发与引导下,渝北区实验中学的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特定的活动和游戏,在与同学、老师、家长的互动中,获取个人的亲身体验,发展自信心与胆识、情绪管理、自立能力等,实现了道德升华。
文/谭茭 石建磊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