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的老槐树还在吗?村中的祠堂还有人去吗?红白喜事的传统仪式还像当年那样热闹吗?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让人们的乡愁情结越发浓烈。正在召开的两会上,如何留住乡愁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离家距离有多远,乡情就有多深。”在厦门打工的全国人大代表、最美“洗脚妹”刘丽说起乡愁颇为感慨。刘丽代表的老家在安徽颍上县古城镇,在她的记忆里,儿时的家乡总是充满生机,庄稼地里有金灿灿的油菜花和绿油油的麦子,清澈的池塘里捞上来的河虾吃起来甜丝丝的。淳朴的乡里乡亲总是互相照顾,如果谁家门没锁,肯定会有人帮你照看着。
可现在,对刘丽代表来说,故乡的很多都变了。因为煤矿开采,她所在的村庄成了塌陷区,空气越来越脏。
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人,像刘丽代表这样切身感受到乡愁的代表委员并不在少数。
全国政协委员董恒宇说,他的老家是山西省河津县的一个千年小镇,记忆中,小镇四面是城墙,镇中还有棵古槐树,街上铺着青石板路,下雨后能听到青石板下面哗哗的流水声。可现在回老家,古槐树不见了,城墙都拆了,高楼拔地而起,持续千年的村落品相荡然无存,心中的悲哀无以言表。
董恒宇委员说,城镇如果丢弃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树刨了根儿,人丢了魂儿一样。保留一点“心灵里的大槐树”,保留一些本地、本民族自己的文化色彩,应该是城镇发展起码的选择。
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曾统计,我国古村落消亡的速度相当惊人,2010年比10年前消亡了25%,他认为这是“文化上的无知和愚钝”。
不少代表委员表示,“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是目前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国家在推进农民工进城落户、享受平等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但农村的空心化和凋敝衰落却在不断加重,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突出“短板”。
留住乡愁,需要在城乡规划上多考虑。既不能破耕地红线,又不能让城镇化“徒有其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揭西县凤江镇凤北村委会主任助理王玲娜说,城镇化是一种功能而非形态。既要让城市发展与农民工民生改善相得益彰,解决进城就业、社保、教育、户籍等难题,也要避免农业发展“后继无人”、农村“空心化”等问题,比如加快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等。
留住乡愁,还要留住农民的积极性,吸引年轻人务农。全国政协委员骆沙鸣认为,关键是赋予农民财产权。“同样是2.5亿亩建设用地,城市的土地能给市民带来巨量财富,而农村土地每年给农民带来的财产性收入却不到3%。”他说。
骆沙鸣委员建议,在慎重稳妥的前提下,盘活土地资产,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激活农民财产性收益潜能。同时,各地应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建立职业农民注册登记制度,吸引年轻人务农,使其成为一种体面职业。
留住乡愁,更要把乡村建设的过程变成发现和重塑乡村价值的过程。一些代表和委员还提出,要加大力度保护农村自然生态布局,把环境整治好,同时保留当地风俗和文化的原汁原味。(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 记者 张辛欣、杨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