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3日06:59 来源: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周瑾容
“小感冒”,险些让人送了命?这个问题曾让刘路(化名)不以为然,甚至为此差点耽误了父亲的治疗。残酷病情的现实,最后让她了解“医者仁心”的真正内涵。
2月27日早晨,在省人民医院急诊科综合病房,得知过几天就可以出院,50岁的老刘握着前来查房医生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谢谢你们把我从鬼门关拽了回来。”说起患病1个多月以来的经历,老刘笑容中难掩激动。一旁的女儿刘路一边感激,一边说着“不好意思”。
老刘来自益阳安化县,1月19日晚,由于病情危重,他从当地医院转到省人民医院急诊科。
“当时病人因缺氧全身乌黑,很快便陷入昏迷。”该急诊科副主任韩小彤说。当时,判断老刘患上重症病毒性肺炎,呼吸衰竭,极有可能是重症流感。
当主管医生找到刘路谈话,告知她父亲病情的严重性以及下一步的治疗计划,遭到了质疑。“小小的感冒怎么会有这么厉害?”刘路说,父亲当初只是因感冒在当地治疗。她怀疑是医生夸大其词。
刘路执意要拿出父亲的病历资料,传真到国内另一家大医院寻求答案。此时,120又送来了一个危重病人,医务人员正全力抢救,要她等候片刻。刘路突然情绪激动,大声斥责起医生来。
医生们一边耐心地给刘路解释,一边赶紧抢救老刘。为改善老刘的缺氧症状,必须立即上呼吸机。在插管的过程中,老刘突然一阵呛咳,从气道喷出大口的浓痰,直喷到医生周玉成的脸上。周玉成顾不了这么多,一直坚持到完成操作,才简单地擦了把脸。
“当时,省内已经报道了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周玉成的女儿还未满周岁,医生也是普通人,也怕被传染,怕传染给家人,可是在救命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些。”医生李奋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向记者“爆料”。
韩小彤擅长各种危急重症病人的呼吸道管理。她深知,老刘这种广泛耐药、合并真菌感染的情况,没有十分有效的特效药物和治疗手段,只有依靠细致的病情观察和连续监护。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老刘的生死,必须取得家属的支持。
“每一次医患沟通就是上一堂课,要把专业的知识通俗讲给他们听。”韩小彤从重症病毒性肺炎的起病特征、临床症状,结合老刘的实际情况一一向家属解释。接着,省疾控中心回报确诊为重症甲型H1N1流感,传真到外院的病例资料也得到了“病情危重,救治难度极大”的回复,刘路开始接受现实。
老刘病情变化快,一次比一次凶险。刘路和家人曾一度丧失了希望。韩小彤仍然不断地鼓励大家坚持下去。医护人员轮流守护在了病床旁。
1月29日是除夕,韩小彤守到晚上7点多钟,准备回家吃团圆饭。刚走到科室门口,接到“老刘氧饱和度在持续下降”的消息,她立即转身往回奔。调整呼吸机参数,查找原因,吸痰拍背,老刘病情渐趋稳定,氧饱和度也上升到了90%以上,但放心不下的韩小彤一直守到深夜。
2月17日,老刘的病情终于出现了转机,脱离了呼吸机。“在没有排除禽流感的情况下,他们都没有选择躲避,天天守着我爸爸。韩主任连年夜饭都没回家吃。”看到一天天好起来的父亲,刘路为之前对医生的误解而后悔,她庆幸“遇到了最好的医生”。
从医24年的韩小彤说,由于知识结构的差异,病人和家属常常不能理解一些医疗行为,误认为“小题大做”、“过度医疗”,自己甚至还挨过拳头,但能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觉得“一切都值得”。她常常提醒自己,也告诫同事“要多理解病人”,因为急诊科病人多、病情急、变化快、工作量大、医患矛盾集中,特别需要“理解”和“沟通”这两剂“良药”。
“疾病是共同的敌人,医生和病人是站在同一战壕的‘战友’。”韩小彤希望,医生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来源:湖南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