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3日06:02 来源:重庆日报
迷上根雕的石匠刘志高。
记者 韩成栋 通讯员 王雄 摄
本报记者 韩成栋 通讯员 杜瑜
3月2日,南岸区七公里的南塘苑小区,一场特别的个人根雕展览正在举行。大大小小几十件作品摆满了小区居民楼前的小院,这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根雕,有正在开屏的孔雀、有展翅翱翔的雄鹰,引来不少人围观。
这些作品均出自于一名58岁的农民刘志高之手,前两天,他还接到了参加第七届中国(重庆)国际工艺品、旅游商品及家居饰品博览会的邀请函,即将带着自己的作品登上更大的展出舞台。
石匠迷上了根雕
一米六的个头,花白的胡须,磨旧的迷彩服,走哪里都是一阵“小跑步”,刘志高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难将他和艺术联系起来,但正是这位大半辈子都靠打石为生的农民,拿起雕刀花了7年时间创作出这上百件根雕作品。
“我都没想过自己会结缘根雕。”刘志高介绍,爷爷是一名民间石雕艺人,从小耳濡目染,自己对刻刻画画也很感兴趣,但并没有继承爷爷的衣钵。“那个年代,搞艺术都是不正经的职业,吃饱饭才最重要。因为我只是初中毕业,没文化没技术,后来就成了一名石匠,靠劳力维持生计。”
2006年,由于父亲患上老年痴呆,刘志高只能放下外面的活路儿,留在家里照顾父亲,日子一长就觉得百无聊赖。一天,他从路边捡回了一根树根,形似桌,还平稳,就找来铁锯、砂纸,敲敲打打了几天,一张小巧玲珑的木桌就成型了。“当时觉得非常有成就感,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迷上了根雕。”
因被嘲笑曾想过放弃
迷上根雕的刘志高开始四处寻找废旧树根,茶园、长生、迎龙等地找完了,就去更远的旮旮旯旯寻找。
“一开始,主要是以自然和动物为主,到后来才慢慢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不过刘志高也表示,因为没有学过专业的根雕技术,最开始雕出的作品都是些“四不像”,还被邻居嘲笑“这也叫根雕?送给我都不要。”
面对别人的嘲笑,刘志高自己心里压力也很大,“很多次都想过要放弃!”而让刘志高更难受的,是家人最初也不支持。“我们家境本来就不好,还在吃低保,他迷上根雕后,不仅不出去挣钱养家,搬运木头还得倒贴钱。”妻子陈小平说,她经常劝老公,本本分分当个打石匠能养家糊口就行了。
“根雕是我对生活的追忆”
刘志高是个倔脾气,周围的白眼和嘲笑不仅没让他放弃根雕,反而让他一心只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艺。
迷上根雕后,刘志高开始有意识地关注雕刻等专业书籍,经常到书店去阅读。没有条件到正规的院校学习,他就从电视上取经,通过观看收藏鉴宝类节目,吸取灵感。不仅如此,市内凡是跟根雕有点关系的各种博览会、展示会,他都会去逛一逛瞧一瞧,回家后还会反复揣摩研究。
“他真是到了痴迷的程度。”陈小平说,他一忙起来什么都不管,经常忘了吃饭。有时晚上睡觉,想到好的点子,他会半夜突然爬起来,抓过能写的任何东西,就开始画图。
功夫不负有心人。7年的不懈努力,刘志高成功创作了上百件作品,尤其是其创作的家具系列,从椅子到电视柜、电脑桌、床、吊灯,再到各种摆饰,让根雕不仅是艺术品更具有实用性。
刘志高坦言:“做根雕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对生活的追忆。看到这些作品,我都会想起这是在哪找的树根,树的周围有什么建筑物,原先那地方是个什么样子。根雕其实已经成了生活经历的纪念品。”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