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水书生
1956年,钱学森被国务院和中央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因为名声享誉世界,又是领导,以致每次研讨会,大家都以他的发言为准,谁也不提任何意见。为了打破这种局面,钱学森在一次开会的时候说:“我上个月,到农村去了一趟,帮助一个农民到树上摘土豆……”当场就有人主动站起来发言:“土豆是长在地下的,怎么会生到树上呢?”听懂反驳后,钱学森笑着说:“谢谢大家!总算有不同意见了。”大家这才恍然大悟,从此会议不再成为钱老的“一言堂”。
反观当下很多领导干部,唯我独尊,把单位当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开会的时候唱独角戏,谁要是敢提意见或者说了不合自己心意的话,就给谁小鞋穿。这样的“一把手”怎么可能深入基层,和人民群众坐到一起,掏心窝、聊家常;怎么可能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观念;怎么可能制定出民生所盼、民心所向的科学决策。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钱学森用“说错话”的方式,鼓励下属提意见,发出不同的声音,树立了广开言路的好典范,值得广大党员干部认真领会学习。
毋庸讳言,谁都喜欢听赞美之词,即使它文过饰非,谁都不愿意被揭短,即使它治病疗伤。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给毛岸英的信中说道,“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风险”。此言可谓一语中的,发人深省。纵览史册,开明盛世必然伴随着“主明臣直”的风尚,颓废时代总绕不开“万马齐喑”的景象。一片逢迎之声绝不是和谐稳定的征兆,平静之下却是暗潮涌动的危机。
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一方面人民群众诉求日趋多元化,渴望在改革的大局中分享到“红利”;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民主意识日渐醒觉,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希望自己不再成为政策制定无言的旁观者和被动的执行者。所以一定要广开言路,鼓励人民群众表达诉求,提出意见,喊出梦想。多一个群众发言,就多一次发现问题的机会,就多一种解决问题的可能,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在各种声音中辨真伪,争取在批评声中改作风、强本领、少失误、得实效。
其实,反对意见何尝不是倒逼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宝贵资源,现阶段各地区纷纷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实际的无缝衔接,必然离不开民声民意和群策群力,只有广开言路,动员全民参与,激发百姓“主人翁”意识,才能在改革的路上不断爬坡涉险、攻坚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