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28日02:02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王潇
在龙柏三村问路,居民会反问:“你找哪个开心小屋,是鲍老师家的?还是社区的?”
原来开心小屋已成为社区活动地点代名词,光是开在家里的小屋就近20个。
“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活得精彩,不要愁眉苦脸。”79岁的鲍美利,思维清晰,幽默风趣。
被开心小屋“吸牢了”
记者:今年,韩正书记也来看望您了。为什么开心小屋的氛围能一直这么和谐?
鲍美利: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很多老人是很寂寞、各有各的苦闷,大家就需要有个地方诉诉苦谈谈心。大家在一起,有共同语言。但是出了门,谁都不许再讲。我跟他们说,要将心比心,有话当面讲,背后讲人,不道德。你们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想到开心小屋,要维护小屋的荣誉,这面旗帜来之不易。
记者:有不少老人说被这里“吸牢了”?
鲍美利:老年人有个心理,都要听好话的。有人唱完歌,我说你唱得老好,来吃粒糖。人家在乎你这颗糖吗?就是给他们心理上的安慰。我去给人家上课,有人说鲍老师,我好唱歌啊?我说侬有残疾证不?对方不懂,我说琴是弹出来的,话是讲出来的,歌是唱出来的。只要不哑,都能唱啊。还有一位断指的,他想学弹琴,但又不好意思。我就说人家还有用脚弹琴的,你不过断了一根手指,为什么不能弹。
帮助别人,自己也是受益者
记者:现在开心小屋除了唱歌、谈心,还去做志愿者?
鲍美利:对,元宵节,给独居老人办元宵节。马上学雷锋日就要到了,我们要去做志愿者,到阳光小屋。我们还去做过交通协管员。
记者:可是你们自己也是老年人呀?难道不是服务的对象?
鲍美利:哈哈!我们服务别人,其实也是在服务自己。你比如说,我们经常参加活动,心态就年轻了,就不把自己当老年人了,就不会做“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而且,活动中我们也时时创新的。你总让老人们来做已经学会的东西,老人们也提不起兴趣,得让大家得益、学到一点知识。你帮助别人,自己也是受益者。
记者:蒋老师(鲍美利的爱人)现在住院,听说小屋把快乐也带到那里了?
鲍美利:对啊,我跟蒋老师说,你是这个病房的“屋主”哦,你要带头。病房里面有位李医生中风了,话讲不好,我就让他给我搭脉,“早搏”(鲍美利模仿老李讲话),我夸他说你有本领的;我唱俄文歌,他也接过去唱,旁边的老太婆惊奇,说:“我服侍他几十年了,没听过他唱歌。”这就是康复呀。医生常常说要起来动,但他们起来没事、也没人和他们说话,还是打瞌睡的呀。我要么不去,我去了病房里的每个人我都要一个个搭话的,把快乐带过去。我们都在延长生命啊,他们(病床上的人)延长生命可比我们苦啊。
对社会做一点贡献
记者:听说,您把民政局给您的红包捐了?
鲍美利:我本身对钱什么的老淡薄的。有人说,人家只管发,你怎么处理,人家不管。我就把情况汇报给镇里,请他们帮我找一户更困难的家庭,把钱捐出去。后来就找到一位学生,这位学生考到南洋模范中学,巧的是我们蒋老师的编制也是在南洋模范的。后来学生来拜访我,我说那个袋袋留给我作纪念,钱你拿去用,好好读书。
记者:其实你们家也不宽裕,老伴也在住院。
鲍美利:只要大家活得开心。我们虽然也不宽裕,但我能够克服的。上次,我去社区交流,大家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提到的 “和谐”、“友善”等等,我们开心小屋都沾一点的。我讲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只要做到一点——对社会做出贡献,我觉得这是作为公民应该做到的,起码我希望在这个世上留个好名声。
人物小传
鲍美利,79岁,退休教师。2006年,她打开家门开办了“开心小屋”,带领社区老年人唱歌和组织各种活动。
鲍美利把乐观的种子播散开去,希望改变老人们的晚年。2013年9月,鲍美利荣膺“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
李谧欧 摄
(来源:解放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