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25日05:48 来源:重庆日报
“情满中山·处处关爱”活动现场
古色古香的中山医院门诊大楼
各科室充分合作,打破学科界限,为患者诊疗提供全面保障
核心提示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对于医院来说,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患者支持和拥护,成为群众满意的医院。重庆市中山医院积极投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树良好医德医风,办群众满意医院”为主题,以扶农进县区、扶弱进社区、扶贫进病区为载体,形成了一系列重庆首创、特色鲜明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模式。其中“工程师查房”的后勤保障制度、“医生围着病人转”的新型服务模式、旨在调动一线人员参与管理积极性的“品管圈”活动等都具有创新意义。重庆市委第十三督导组对中山医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给予“有活力、有梦想、有创新”的高度评价。
坚持群众路线
脚踏实地迈步
2013年7月30日,中山医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
8月16日,中心组扩大会议开展《信仰》专题讲座,集中深入学习教育。
11月11日,召开民主生活会,每位班子成员从具体事例入手,深入查摆自己“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照镜子”能正视,“正衣冠”见变化。
11月16日,成立呼吸中心,深化“医生围着病人转”整体医疗工作模式。
12月17日,召开“回头看”专题会议,及时总结得失,不断发现新问题,完善新措施,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
11月23日,中山医院江北院区心内科副主任吴文莉的先进事迹在《重庆晨报》“重庆好医生”专栏刊载,传播医疗卫生行业正能量。同月,其所在科室成功创建为市级优质服务窗口。
在此之前,2012年11月,中山医院江北院区开展了“情满中山·处处关爱”优质服务月活动,并于2013年4月起,再次在江北院区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情满中山·处处关爱”百日优质服务竞赛活动。
营造家庭氛围
打造形象窗口
中山医院心脏中心一位护士说:“中山医院有家庭一样的温暖,医院领导平易近人,像师长一样。”
中山医院坚持走群众路线,措施具体到位。院领导干部坚持每月至少1-2次深入临床一线科室;联络员每周一参加临床科室朝会,收集问题,提出可行化意见和建议,协助科室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不能解决的形成记录,或即刻联动行政部门进行解决,或上报分管领导,再由院长杨庆军在每周五的院长办公会上集中解决,提高办事效率。
坚持走群众路线措施扎实创新。完善和创新后勤工作巡查制度、“首问负责制”、“工程师查房制度”。后勤“工程师查房制度”,是指医学装备工程师深入病房检查医疗设备,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行。
“我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病情,因为我相信中山医院。”住院的李女士在工程师查房时对探视她的朋友微笑着说。中山医院的“工程师查房”制度属国内独创。
中山医院领导以身作则,转变工作作风,工作勤勉清廉。医院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范公务接待、车辆管理及因公出差方面管理。现今,党政领导干部联系支部、下访科室成为常态;职能部门定点联络临床科室提高了办事效率;三公经费明显下降;后勤保障更加到位,门诊管理更加规范,明显改善了窗口形象。
医生围着病人转
求医勿忧去哪儿
患者就诊时,时常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哪个科室诊疗,亦或病情比较复杂,需要经多科室治疗。往往因为患者自身医疗知识有限,不能正确选择,延误诊疗时机。
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山医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全国首推“病人选医生”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中山医院创新管理,推出“医生围着病人转”整体医疗工作模式,打造专病专治医疗中心,让患者来到医院就不用担心“医生去哪儿了”,让医生不用担心“时间都去哪儿了”。
一名82岁的患者被发现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同时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中山医院随即以心脏中心一站式接待了他,联合心脏内科、心脏外科、介入治疗科、心脏导管检查室、麻醉科、检验科、放射科、影像室等多学科专家,对其完成一系列诊断、分诊、病案讨论及治疗方案的制定讨论,最终由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同台对其实施了西南第一例全国最高龄的心脏杂交联合手术。病人8天后出院,治疗费用比两台分别施行的手术费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2013年11月16日,在心脏中心、骨科中心5年运行基础上,医院联合胸外科、呼吸内科、原肺科医院(现江北院区)的呼吸一科和呼吸二科的骨干力量成立了呼吸中心,并将“医生围着病人转”整体医疗工作模式植入其中。
所谓“医生围着病人转”整体医疗工作模式是指应用崭新的管理理念,打破内外科限制,按病人的器官系统把医生整合起来,病人和病情是个平台,内科医生、外科医生、辅助科医生等协同作战,围绕这个平台对疾病作出判断,选择对病人和病情最适合的方案进行治疗。通过这种模式,解除患者疾病痛苦的时间缩短了,后遗症、并发症少了,多种疾病可同步解决。
这也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项有效举措。
创新引入“品管圈”
环环相扣联全院
为真正调动一线人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中山医院还向现代管理思想寻求智慧,全面开展“品管圈”活动。活动涉及专业面广泛,特别是医生参与比例高,这在重庆业内是第一家。
2013年1月,医院首次引入“品管圈”理念,在医院重点科室陆续开展了“品管圈”活动。目前,全院共建立了45个圈,从圈标、圈名称、圈章程等一应俱全,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内分泌科围绕“胰岛素泵的排气成功率”,成立了“甜甜圈”;呼吸科针对无创呼吸机使用成立了“呼吸圈”;重症医学科以组为单位,建立了“救生圈”、“5S圈”、“守护圈”、“憩圈”、“压力圈”和“娱乐圈”。
“救生圈”是重症医学科病房内的规范化抢救流程。“救生圈”成员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运用鱼骨图等管理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查找阶段具体问题。
为何要建立“救生圈”?“救生圈圈长”任丽说:“建立‘救生圈’后,重症医学科病房工作显得更加规范、有序,不再显得慌张、杂乱,提高了工作效率。”
“品管圈”管理模式成效明显,已经成为医院强化科室一线管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打造特色品牌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着力点。
新闻链接》》
推进“三扶三进” 服务人民群众
近年来,中山医院坚持以“关注民生、服务大众”为己任,以推进“三扶三进”活动为抓手,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将党和政府的惠风泽雨送到老百姓心坎。
扶农进县区。近年来,中山医院先后10余次到重庆边远区县为群众送医送药,四次开展“拯救儿童心脏”大型扶贫医疗救助活动,为来自重庆边远农村地区的55名心脏病患儿减免医疗费用50多万元。
扶弱进社区。中山医院先后对辖区下岗职工、“五保户”、无医保的困难群众住院手术费用实行单病种限价优惠,优惠项目包括高难度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大型设备CT检查等。
扶贫进病区。医院坚持每月举办“糖尿病之家”、“心脑血管疾病之家”讲座,每季度举办一次“腰腿痛之家”讲座,每半年举行一次“哮喘之家”讲座,每年举行一次“心脏瓣友会”等健康教育活动。活动期间,医院对贫困住院患者施行医疗救助金额10余万元,十余年来,累计达500多万元,有效缓解和解决部分群众的就医问题。
文/马成兵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