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转活土地 “星火”“燎原”

2014年02月24日10:38    来源: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转活土地 “星火”“燎原”

  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被称为全国第一个集体农庄,是“三江水稻种植之源”,在现代农业改革的路上也先行了一步,慕名而来的企业在这里学到了很多成熟经验。“星火模式”正以“燎原”之势向周边发散。

  2月13日,农历正月十四,大多数冬闲的农民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喜庆之中时,星火乡新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们已身穿厚厚的棉衣,在田间清理积雪,检查大棚框架,为今年扣棚育苗做着准备。

  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20号就要开始扣棚,现在要打点提前量,把该准备的都准备好。”

  新峰合作社2011年入驻星火乡,整体流转该乡燎原、中星、红光三个村的1.53万亩稻田,入社农户580户,建立绿色水稻种植基地5000亩,有机水稻种植基地450亩,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目前已形成农业观光、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食用苗栽培、鱼鸭养殖、朝鲜族特色餐饮、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农工商一体化服务体系。

  整村整乡土地流转,星火乡是佳木斯第一个吃“螃蟹”者。这里的朝鲜族居民利用民族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劳务经济,大部分年轻人到韩国、日本及国内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赚钱。于是,催生了土地向种田大户流转的第一次“革命”。

  如果说这种以土地承包为特征的“革命”,是在不考虑农民积极性的前提下为解决土地闲置问题的无奈之举,那么,以新峰合作社为代表的合作组织的诞生,则是这里土地流转的第二次“革命”。这次“革命”不是简单的经营权的转移,而是让农民带地入社参股,共同分享收益,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以2013年为例,农民土地折资入股后,无论收成如何年终都能拿到土地承包费,并获得承包费10%的红利,另外,还参与分配合作社60%的利润,最后与合作社按人口数平均分配国投部分的利润,这样算来每户年均增收1000元左右。

  燎原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书记宋亨泽介绍,该村有人口1100人,常住的只有250人左右,土地5400亩,人均土地较少,近年来土地流转为农民带来不少实惠,仅土地入股就比其他村年多收入10%左右。

  村委会隔壁是老年协会,屋里10米长的大炕烧得热热乎乎,墙上挂着“文艺大赛第一名”之类的锦旗,十几个老人围桌而坐打着麻将。宋亨泽说:“老年协会现有会员94人,村里和合作社给他们活动经费,整村土地流转他们是重要的决策者和监督者。”

  姜风模是燎原村少有的没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力。“我一家3口有9.9亩地,交给村委会流转,年终得到承包费7500元,10%分红750元,粮补1000元,在村里工作工资1.5万元,父母在韩国打工收入四五万元。”谈到今年的增收,小姜并没有过多的喜悦,但提到住进82平方米的新楼,脸上多了光彩,“我们村的居住条件可不比你们城里差,90%的居民都住进了楼房,水费全都是村里承担,供热费、卫生费等只要交2000元就全包括了。”

  像新峰这样的合作社,在星火乡有10多家,其中以新峰、星火农庄、星火米业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各合作社在竞争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以“公司+农户+基地”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工程也在不断完善。星火米业的“订单农业”每公斤水稻可为农民增收0.4元,2013年建设的50万箱小包装项目为农业发展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生产迈出了新步伐。星火乡育秧基地用发酵和生物技术实施立体化循环生态农业,仅大棚二次利用一项每棚就可增收8000元,盛夏初秋的农业观光采摘体验也成为现代农业的新看点。

  乡党委书记孙立新向我们描绘了星火乡现代农村“四化”的宏伟蓝图:农村居民城镇化、农业园区生态化、工业发展规模化、文化生活特色化。在谈到“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时,他有着厚重的期待:“希望政府加大农田排灌设施的投入;集中力量建项目,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做好监管跟进;机械设备投入依据耕作应用实际,量身定做的国产机械田间作业更‘合身’。”

(来源:黑龙江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