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甘南现象”解析

2014年02月22日08:22    来源: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甘南现象”解析

  (上接第一版)

  用人奇招

  在选人用人方式上,甘南显得有些“另类”。

  “在甘南可以‘要官’,这就是干部自荐!”时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任思民笑着说,“现在已有329人向组织自荐,被选任到新岗位43人,其中提拔6人,重用9人。”

  干部选拔任用是一个敏感问题,曾有人形象地描绘干部任用中的暗箱操作,“戏法灵不灵,全靠毯子蒙”。可在当今的甘南,这条“毯子”不存在,一切都变得公开、透明。

  干部调整,哪个单位“一把手”或副职岗位空出来了,只要你符合条件,你自信有本事、能干好,就可以找县委组织部毛遂自荐。组织部门对自荐干部进行严格审核把关,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分批选调优秀干部到信访办、征收办等急难险重岗位进行重点培养,促进干部尽快成长。

  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叫“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用组织部的话说,这叫“岗位锻炼”;用梁光的话说,这叫“赛场相马”,“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干部们毛遂自荐的积极性,来自肖正平这样的成功样板。他在全县较早地向组织自我推荐。

  组织面试时,肖正平思路清晰,表达流畅,给“考官”们留下良好印象。于是,县委决定让他到一个新成立的机构“县为民办”进行岗位锻炼。3个月后,县建设局局长位置空出,经过县委组织部考核、县委常委会投票,肖正平走上了这个岗位。

  肖正平的成功让那些自认为“有底气”的干部深受鼓舞,纷纷到县委组织部自荐。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段芃说:“甘南干部现在的精神面貌,从未有过这么好;干工作的热情,也从未有过这么高。”

  在充分调动干部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积极性上,甘南另一个举措就是给村干部提高“待遇”。

  “我们真的是财政发工资!”兴隆乡新建村党支部书记牛国生骄傲地说,“县里实行十星级管理,把工作分成十个方面,完成一项得一个星,达到十个星就开财政工资了;连续八年得十星,就成终身的了。我有信心,哈腰干八年,咱就是可以挣国家工资的农村人了!”

  为民工程

  什么是“为民工程”?简单来说,就是以党的建设为抓手——加强思想建设,让干部心无旁骛地、一心一意地干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组织建设,选好干部用好人,为甘南的事业选出有热情、有能力、愿意干事能干事的四梁八柱;加强作风建设,让干部不搞虚的、不玩花的,脚踏实地干工作;加强制度建设,让干部心中有法律,干事守制度讲规矩;加强廉政建设,让干部一颗公心两袖清风,不仅能干事,还要干干净净地干事;加强考核、监督,让党员干部队伍竖到底、横到边,全员全程接受管理、监督。

  通过这五大建设和监督管理,理顺干群关系,谋好政通人和之势、安居乐业之势,完成思想布局、干部布局、工作布局。

  为了把这些设想变成现实,全县通过“思想发动、查摆问题、整章建制、全面实施”四个步骤,扎扎实实,深入推进。

  从“为民工程”实施方案公布的那天起,发下来的必读书籍,甘南的干部们不只是看看就行了,听听辅导就算了,而是要实打实地学、实打实地考了!副县长刘春峰说:“一点不比高考差呀!严密,认真!”

  一些上了年纪、文化底子薄的同志有了畏难情绪,有了牢骚:“动不动就考试,这不是折腾人吗?”

  县委没有动摇,坚持推进思想教育。

  几个月过去,看似煎熬的考试,已经让干部们把看似空洞的理论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了。

  思想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看行动了。

  百姓为天

  “为民工程”往大了说——群众为大,所有老百姓的事全管;往小了说就两个事——甘南所有的人和事都是党委的事,也是政府的事,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事;各部门、各单位涉及到的所有人和事,都是部门、单位领导的责任。

  2013年8月2日8时,梁光的岗位手机骤然响起。东阳镇同盟村的一个村民打来电话,说他和另外五户村民的共计200多头大牲畜被洪水围困在梅里斯区境内的河套里,情况万分危急。梁光撂下电话,马上安排东阳镇前去救援。

  东阳镇镇长马长伟带队赶往一百多公里外梅里斯区境内的鄂拉门沁草场,同时联系海事部门调用大型船只,组织乡镇干部和派出所干警全力营救,发动沿江村民前往支援。

  干群联手,苦战三天。8月4日,当暮色笼罩大地、洪峰到来之前,被困的200多头大牲畜全部安全转移。

  政务信息公开是转变作风的一剂良药。甘南把全县大大小小的“官”的职责范围和联系电话告诉老百姓,让老百姓有事知道进哪个门、找谁办,办不好了找谁投诉。

  于浩洋,31岁,甘南镇居民,患有先天性糖尿病,母亲早逝、父亲年迈,三年前他又患上了尿毒症,生活举步维艰。去年,他听说县里在搞“为民工程”,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拨通了“为民办”的电话。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为民办”的协调下,相关部门给他办妥了低保手续和大病保险。于浩洋激动得哭了。

  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一面面表达百姓心意的锦旗,藏在县“为民办”的柜子里。 县“为民办”主任范福才说:“我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这些。因为这些事都是我们该办的,而且是早就该办的,收到这些东西,心里有点愧得慌。”

  2013年9月中旬,甘南的老百姓每家都收到一本《为民手册》,手册里简明扼要地写明了在甘南办什么事该去什么单位、找什么人、怎么办。老百姓说,这小本本,就是我们的生活指南、办事指南。

  监督,到位的监督,毫不留情面的监督,使各级干部不敢心存侥幸、不敢懒惰懈怠、不敢违反纪律。

  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三家联合组成的“为民工程”监督组,随时受理群众投诉;由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的监督监察巡视组,经常到各部门巡查、暗访;县电视台开辟的《新闻直播间》和《新闻视点》专栏,随时对发现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吃拿卡要现象进行曝光;县“为民办”对各监督渠道报送的违纪违规问题,随时编发通报批评。

  甘南实施“为民工程”以来,已有三个单位、五名干部被通报批评,有两名干部被调整岗位,有四名干部被处分。

  “说到底,‘为民工程’就是一项人心工程——人心齐了,心无旁骛了,事业必然就发展了。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有11个超亿元项目在甘南落户开工了。”县长李韬放说。

  走出“怪圈”

  多年来,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都“信访不信法”,而这种情况,在当下的甘南正悄然发生变化,这个齐齐哈尔市曾经最大的信访县,现在的信访量骤减。

  这是因为,甘南县通过改进司法管理,推行了人民陪审员、案件公开、庭前大调解、司法维权四项综合举措,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县委出台了一个新举措——改进司法管理:通过实行首问负责制,认真对待群众的诉讼诉求,该立案的必须立案;通过司法公开,让50名人民陪审员分别参与各类案件的审判,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听证;通过社会监督,将一些经过审判的疑难案件在电视台公开播放,让社会舆论评判这个案件的裁定是否公道;实行法官廉政保证金制度,根据办案数量和质量确定保证金标准,法官交纳部分资金,县财政按1∶1的比例匹配,法官在廉洁上不出问题,年底兑现给本人;对那些不够立案的案件,也要倾听当事人的诉求,直接转入调解。

  为应对群众疑难纠纷,全县建立了由司法部门牵头,整合司法、行政、社会力量,成立政府部门、村级组织和群众代表共同参与的调解队伍,在村(社区)、乡(镇)、县三级设立调解室。群众之间产生纠纷,不用上法院起诉,而是就地进行调解,做到小纠纷不出村,一般纠纷不出乡镇,复杂疑难纠纷不出县。设立调解室半年来,全县开展大调解202次,有187起疑难纠纷得到有效解决。

  没有尾声

  最近,甘南有个电视节目《“为民工程”进行时》很“火”,前不久播放的是《两头牛和一个招商项目的故事》:伴着鸡鸭鹅狗的叫声,宝山乡巨丰村的韩桂武说:“俺家17日晚上有两头奶牛不慎走失,向派出所报案后,乡政府和民警很快就帮俺找回来了!‘为民工程’是真为老百姓办实事!”

  电视直播间里,龙之谷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巍说:“公司落户甘南以来,得到了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事实证明,投资甘南、落户甘南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我们愿和甘南共进步、共发展!”

  节目没有大策划,没有大手笔,更说不上视觉效果的“高品位、高科技”,可是,它每天都牢牢地抓住了全县37万人的眼球。

  民心齐,泰山可移。甘南之变,“为民工程”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实施“为民工程”,践行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同时也凝聚了共推发展的整体合力,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1亿元,比2012年增长18.5%;财政总收入实现4.75亿元,比2012年增长32%;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亿元,比2012年增长60%;实缴税金完成1.2亿元,比2012年增长59.9%。

  甘南的跨越发展还需要激发更多活力和动力,甘南的幸福明天还需要全县各级领导干部群众再接再厉,相信不久,奋发向上的甘南将会彻底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

(来源:黑龙江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