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21日07:16 来源:新华日报
春节前夕,记者去镇江市丹徒区谷阳镇槐荫村采访时,在村口公园里遇到两位散步的老人。其中一位名叫吴冬才,今年77岁,是退休教师。“我刚与老伴从镇江市区的儿子家回来,这里树木多、环境好,适合散步。”他说,现在的村容村貌跟过去相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了,每天吃过晚饭,七八十位中老年人沿着环村水泥路散步,把村里的几个公园串一下。
槐荫村是省级卫生村和生态村,还是全国生态文化村、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因为传说中七仙女和董永在此相见而声名远播,如今村里还有不少与这个传说相关的遗迹,比如上天台、七仙桥遗址等,村名也由那棵做媒的老槐树而来,村民代代相传的《董永传说》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考证,这个村庄的历史已逾2000年,是镇江地区罕见的古村落。
记者绕村走了一圈。村庄外围,有一条水泥路,除了村口的公园,村子周边还有两个公园,建有亭台,安装了健身器材,乔木与灌木参差错落,飞鸟在树枝间鸣叫。村边河塘,刚清出的淤泥被整齐地堆放在岸上,留待做村民种菜的肥料。村党支部书记王毅指着村边的一个污水处理池说,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流到池子里,经过生物方式处理达标后排放,这样的处理池村里一共有5个。村里还建有秸秆气化站,全年供应方便村民烧饭做菜。
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路边放有垃圾桶,所有垃圾统一清运;村民家前屋后的小块土地被砌成花坛,种了树木和花草。高高低低的房屋被粉刷一新,见不到一间破房子。
“早几年可不是这样的。”王毅介绍说,古老的村庄以前没有一截水泥路,下雨之后到处可见烂泥塘,垃圾遍地。新农村建设刚开始,村委会曾经很矛盾:该不该把旧房子全部拆掉、重新规划建设?最后开会决定:先修路,焕发村庄的精气神。路修好了,又动员村民拆除了四五十处特别破旧的猪圈、柴火房,并对20多处危房进行了改造,对全村房屋进行外墙出新,粉墙黛瓦的江南农村风貌顿时显现出来了。“农村就该像农村,不能求洋气。整治环境,就是为了让农民生活得更舒心,而大拆大建会增加农民负担。因此,村里花了最少的钱,却使村庄变得整洁优美。”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不过,村里有一处房子没有粉刷出新。”槐荫村老支书傅春福告诉记者,在修缮危房时,有人建议拆掉村里最老的建筑——傅员外老宅,因为老宅位于村中心位置,已有几百年历史,实在太破旧了,影响村容村貌。村委会开会讨论时认为,这处老宅最能够体现古村落的历史和文化,天井里那棵古银杏树就像一本活的历史书,古色古香的雕花门窗本地已很难见到,不能拆!最后,村里花了几万元加固老宅,保留了爬满青苔的外墙和门楼。“现在,这处老宅成了全村标志性建筑,名为‘织锦楼’,很多外地人就是奔着它而来。”
“我们这古村落,还曾经让国道为它让路呢。”谷阳镇党委委员黄国栋告诉记者,去年由于镇江城市南扩,312国道需要改道经过丹徒新城南部,按照原先的建设规划,得从槐荫村中间穿过。这样一来,村庄将被一分为二,古村落会变得支离破碎,隽永的传说也将无处依附。尽管国道南延可以大大改善谷阳镇的交通条件,但镇里不舍得“肢解”槐荫村。经过协商,312国道最终在槐荫村北100米处经过,整个古村落得以完整保留。“最近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要慎砍树、少拆房,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槐荫村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古村落。”
本报通讯员 董 帅
本报记者 晏培娟 朱新法
(来源:新华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